“在太阳电池方面日本从来不卖关键装备给中国,只卖光伏组件;但是德国会卖装备,一方面中国市场巨大,另一方面,德国和中国相距这么远,不会形成竞争。有个德国人跟我说,中国人每人如果在他那买一双袜子,他就是富翁了”。
在课上,沈辉教授说到。这是一门给本科生开的公选课。
在一个大教室,他不用麦克风,洪亮的声音会让你误以为这位老师只是早生华发。身兼中山大学太阳能系统研究所所长、顺德中山大学太阳能研究院院长,有时一天在两地间往返,处理各种事务。上课时没有流露一丝倦容,一直站在讲台上,不紧不慢地讲着,像邻家长辈一般同你聊天。
和“光”的故事:从研究到实业
出生于1956年,受家庭影响,他从小喜欢电工、无线电。1963年上小学,1966年停课。停课期间自学分数、电工、无线电等知识。
1970年复课闹革命,便直接上初中,两年毕业上高中,这期间又自学导数、微积分等课程,并自己组装、修理收音机等。
“(当时)用的高等数学教材是别人送给我的,用牛皮纸包了封面,上面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苏联著名革命小说的名字。所以后来我对这本小说有特殊的感情。”沈辉教授说。
1975年,和许多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一样,他被下放到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二团,1977年开始担任连长职务,相当于农村生产大队长,如农民一样,开始了整天与阳光、土地打交道的日子。
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作为连队主要负责人,他在高考10天前才请假回家复习考试。他所在的农场有上万知青,在1978年,包括大专在内,只有9个人考上大学。他则幸运地进入重点院校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