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现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能源产业仍然要继续发展。今年多地出现的拉闸限电现象,提醒我们能源安全与电力系统稳定的重要性。能源电力系统必须发展,能源安全必须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能源安全与新能源研究室主任刘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能源比例逐渐提高之后,如何实现电力系统的稳健性,如何为经济发展提供绿色和成本可接受的能源服务,是未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点。
能源稳定供给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需要加强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石油、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已经很高,分别超过了70%和40%,同时煤炭需求每年也有8%左右需要进口。今年以来,国际石油、天然气、煤炭价格全面上涨的同时,国际海运价格也疯狂上涨,增加了我国经济的对外支付,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成本,再次体现了我国在大宗商品价格问题上缺乏话语权和应对能力。
在刘强看来,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和非常规能源,是提高我国能源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方面,将可以减少对煤炭资源的过快消耗和对进口煤炭的需求。但是风电、光伏发电有明显的稳定性问题,电力系统需加强波动性能源的管理能力。此外,应对国内燃料市场的波动也需要引起重视。例如,今年出现的煤炭价格快速上涨与以往有所不同,短期性的市场波动特点更为明显。
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力生产国、消费国。随着经济发展,电力需求不可避免地将遇到资源上限、电网调度规模与难度上限、环境容量上限。按照国家电网的规划,到2060年我国将达到14万亿千瓦小时的电力消费量,相当于2020年的两倍。
“水电除了西南地区有可能增加一部分发电装机外已经没有更多的资源保障。燃煤电厂是碳中和的重点领域,很难增加煤电装机。风电和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电力的生产同样有环境容量问题。与环境约束相比,我国资源的约束是更大的问题,需提前谋划。”刘强说。
刘强认为,能源系统的灵活性、抗冲击性、稳健性是未来能源工作的重点。“伴随着波动性的可再生能源比例的提升,维护能源系统的稳定运行,提升问题与风险的预测能力和应对能力,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能力。”
建设多元互补的综合能源供给体系
“通过建立多元互补的综合能源供给体系,可以实现不同形式的能源相互支撑、互为补充。当少数能源形式出问题时,其他形式的能源可以及时补充,这是实现能源系统稳健性的必然途径。”刘强认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综合能源供给体系除了传统的煤炭和石油及其相应制品之外,还包括液体燃料体系、电力系统和应急电力体系、天然气、氢能、生物质能源等子系统。
电力系统是能源系统的关键,也是保证经济社会稳定运行的基础。刘强认为,建立一个稳定可靠、具有足够抗风险能力的电力系统非常重要。在兼顾可靠性与碳中和两个目标的要求下,关键是间歇性电力的比例问题,因此,要建设以合理结构的稳定性能源为依托的新型电力系统。
美国、日本、欧洲和德国的发电结构显示,各经济体都有很高的稳定性电能比例,即煤电、气电、核电、水电等非间歇性的电力。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的不同点是,我国的燃煤发电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经济体。
“对于我国的电力生产结构来说,要转变稳定性电能生产的结构,要用非煤的稳定性电能生产来逐渐替代接近服役期的燃煤电力,通过有序的结构调整,实现先立后破的能源变革。”结合我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特点,刘强建议优先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天然气发电和抽水蓄能电站,在条件有保障的条件下发展核电。在技术没有明显突破的情况下,天然气发电、水电、核电等稳定性电能的比例不应低于64%的水平。同时,为了加强我国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建议要加强对气象预测能力的建设;逐步建立灵活的电力交易市场。
原标题:建设多元互补能源体系助力碳达峰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