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格拉斯哥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亮点频现,被视为是各国设定减排目标,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进程的重要抓手。结合会议议程,带来三位业内专家:王震 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希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基建转型首席教授;刘哲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北京代表处研究数据创新主任,对全球碳市场建设、国际气候合作、欧洲能源短缺、油气企业如何围绕碳中和目标开展相关工作等热点问题的思考,以飨读者。
1 本届大会有哪些亮点?《巴黎协定》第6条前景如何?
王震:截至11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控制甲烷排放、退出煤电等方面取得标志性进展。此外,也有更多国家在大会上承诺计划实现净零碳排放。大会第1天,印度、沙特等国明确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大会第2天,包括美国、欧盟等在内的105个国家和地区共同签署了“全球甲烷承诺”,即到2030年将全球甲烷排放量在2020年的水平上至少减少30%。大会第4天,主席国英国发表了关于发达国家到本世纪30年代、全球到40年代废除煤炭火力发电的声明,共有46个国家赞成。大会第6天,45个国家同意进行农业政策改革,减少农业带来的碳排放。
对于第6条涉及的争议已经持续了5年多,预计在此次会议上能够取得一定进展,但与会国就全球碳市场协作中的所有未解决问题达成解决方案的困难依然较大。如何处理巴西等国持有《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CDM)下所产生的大量减排量,是谈判的焦点。11月2日,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指出,大家都希望在大会上完成对《巴黎协定》第6条实施细则的谈判,并表示对完成所有《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的谈判充满信心。预计通过5年多的准备,与会国能够针对CDM项目的过渡提出更加智慧的解决方案,但建立全球碳市场还需要就大量的细节展开谈判,目前来看困难重重。
梁希:实现全球碳市场的实质性进展希望不大,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各国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缺乏一致的理解,对碳市场总量控制缺少基础。二是各国的气候政策体系差别很大,比如欧盟是以碳市场为主要抓手,中国是碳市场等多种手段并用,美国则还没有建成全球碳市场。三是数据基础和MRV(监测、报告、核查)体系缺乏,国家之间对核查体系缺乏信任。尽管如此,围绕第6条的一些多边的合作尝试和减排活动会先取得进展,为后续第6条的探索和实施打下基础。
刘哲:《巴黎协定》第6条可以说是COP26最大的热点之一,即全球碳市场机制的有关安排。目前的焦点问题首先是如何避免双重计算,这是《巴黎协定》6.5条中明确要求的:“从本条第四款所述的机制产生的减排,如果被另一缔约方用作表示其国家自主贡献(NDC)的实现情况,则不得再被用作表示东道缔约方自主贡献的实现情况。”为了避免重开谈判,满足6.5条的要求,需要各缔约方在如何平衡减排量和碳价之间达成共识。如果发展中国家要通过潜在的全球碳市场机制卖出减排量,则在其NDC的减排量上需要做相应调整。这意味着各国在报送NDC目标的时候,核算的范围可能收缩,那些有可能也有意愿卖出的减排量将无法作为该国NDC的减排量。
此外,全球碳市场机制还可能带来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建立起来的清洁发展机制对很多减排项目进行了登记和认证(CER),而随着《巴黎协定》的达成和生效,这些CER中有很多都失去了买家市场。新的全球碳市场机制能否盘活这部分CER,会直接影响全球碳市场的供需关系。
最后,全球碳市场的建立涉及多个区域碳市场是否以及如何联通的问题。区域碳价目前存在很大的价差,碳价的全球平抑对全球减排的行动很可能起到反向干扰。在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全球碳市场机制的安排,要好于一个扭曲的全球碳市场安排。当然,我们还是非常期待能够在此次COP26的谈判桌上看到新的突破、进展和希望。
2 在疫情和全球能源短缺背景下,如何推进全球气候合作?
王震:应对气候变化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目前全球已有130多个国家及地区提出实现碳中和目标和愿景,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合作。从表面看,气候合作是各国推广清洁能源技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做出的安排和协调;但在更深层次上,气候合作是关于新一轮能源革命、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治理问题的深度思考,将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气候合作正成为促使人类超越短期利益、为实现长远目标采取一致行动的利益汇聚点。本次新冠疫情是二战之后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一次全球性危机,以一种非常极端的手段提醒人类重新审视自身和环境的关系,环保政党积极利用疫情进行宣传,对推动环境和气候议题有积极作用。本次能源短缺则属于能源转型中的阵痛,虽然带来了一定的批评声音,预计不会影响人类气候合作的大势。
大部分发达国家在过去两次工业革命中通过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积累了大量财富和技术,占据大量高端产业,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实际上负有一定的环境债。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资源、技术有限,更多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强行减排可能会威胁到其生存发展。因此在气候合作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根本原则。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一定的资金补偿与技术支持,符合经济学原理,也是根本的道义所在。具体来讲,发达国家应当继续大幅度率先减排,同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方面的支持,要起到带头作用。发展中国家也要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推进本国绿色低碳发展,在发达国家的支持下,根据本国的国情,加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行动和措施。
梁希:欧洲能源短缺主要是短期供求关系失衡,也有过去十年对化石能源开采投入的缺乏的原因。有学者研究显示,全球化石能源会在2036年出现显著的供大于求,这取决于未来替代化石能源技术应用的进展以及油气和煤炭产能变化。缺气缺煤会短期内打击气候合作信心,但对长期的碳减排大趋势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发达国家应该建立更高质量的减排机制和项目体系,同时切实从资金和技术方面支持发展中国家进行减排。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时,要充分考虑气候转型风险,未来可能碳排放的约束和价格会迅速提升。目前,国际上缺乏大家公认的公平责任分担机制,也是需要各方努力促成的一种共识。
刘哲:根据WRI报告分析,各国纷纷提出的零碳目标加总后,全球温升路径降为2.4摄氏度左右,这是很大的进步。但另一方面,落实这些目标的路径还不清晰,各国是否出台了细化到高排放行业的政策和措施,以及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这种系统化变革,都是COP26以及疫情之后很长时间内的巨大挑战。发达国家对于历史排放有着难以回避的责任,而发展中国家对于当下和未来的全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各方越快采取低碳、有韧性的行动和措施,就能够在越大的程度上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
3 能源价格飙升且供应趋紧,对未来欧洲能源发展有何影响?
王震:欧洲目前的能源危机由长、中、短期各种因素共同引发。
短期因素即社会经济从疫情中恢复,加之进入秋冬季后,受极端天气影响绿色能源发电量大幅下滑,对传统能源发电的需求激增,导致传统能源供需缺口急剧扩张。但俄罗斯没有准备出长期合约之外的销售,南部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爆发外交冲突使得过境天然气受阻,挪威一些天然气设施出现故障,美国由于国内能源政策和墨西哥湾飓风影响使得天然气出口能力下降。中期看,欧盟确实快速出台了一系列激进的能源和气候政策,欧洲的能源公司不得不进行更大幅度的转型而减少对于传统化石能源的投资。长期看,欧盟能源市场自由化的速度过快,但相应的基础设施和能源技术开发没有跟上,一些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大公司消退(如德国鲁尔燃气、法国燃气),对于长期合同和垂直一体化公司的打压使得欧洲能源市场对于供需过于敏感,欧盟的快速扩张又放大了这些矛盾和问题。
此次能源危机将给激进的能源转型政策提出警示,同时不可避免地在欧盟中制造关于绿色协议的分歧。德国政府在欧盟委员会的压力之下坚持北溪-2项目,法国的马克龙和勒庞都支持法国继续发展核能,东欧国家则坚持煤炭的使用。CNN也报道称,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计划阻止消费者能源账单上的数字上涨,欧盟的绿色协议将失去支持。
梁希:欧洲能源价格上升主要是天然气价格上升,短期争论围绕天然气供应是否安全,是否需要开拓天然气生产的产能。未来,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广泛部署和储能技术的提升,欧洲长期的能源发展方向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4 本届气候大会对油气行业有何影响?我国石油企业如何应对?
王震:此次会议将进一步强调1.5摄氏度升温控制,越来越多的国家与地区提出明确的碳中和目标,将进一步敦促油气企业围绕碳中和目标开展相关工作。具体影响表现在:一是低碳产业的广泛布局将会导致油气行业转型成本显著上升,其中既包括了用于业务转型与生产运营升级的成本,也包括了组织流程再造的成本以及行业之间交流的成本等。二是能源产品的低碳升级将导致传统油气业务逐渐收缩。预计未来油气行业面临消费达峰后的转型挑战,行动越缓慢的企业未来实施转型需要付出的代价越大,部分勘探开发类的油气公司将在达峰前后大规模减少,预计短期内油气公司围绕非核心资产剥离的情况将会有所增加。三是随着更多油气公司介入新的产业,油气行业与其他能源行业的融合发展将更加明朗。全社会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将会广泛促成多种技术融合发展,需要油气行业相关企业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与规模优势,围绕业务升级、管理升级、资源升级、技术升级持续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油气公司正在通过不断重构业务模式、创新管理机制、开展组织变革,对业务板块进行重组、升级,加速发展可再生能源及低碳解决方案,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在未来国际合作中,我国油气公司依然需要坚持油气主业,获取海外优质油气资产,满足国内对油气的巨大需求。此外,我国油气公司还应加速对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动传统业务减排脱碳,尽可能减轻碳排放约束对油气的不利影响,同时积极布局绿色业务,加大生物质能的研究与应用支持力度,研究并探索布局氢能产业链,探索进入风电、太阳能发电领域,加快对负碳技术的研发。
梁希:油气企业要思考长期转型的趋势,把握关键的时间节点,做好压力测试。油气企业在国际合作中应该避免投资高碳资产(比如不可能进行CCUS改造的炼油厂),判断碳中和转型过程中需要提前部署的战略资源,重点关注和参与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包括CCUS、生物质、低碳替代材料等技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油气企业需要思考如何先于外国油气企业部署低碳发展措施,而不仅仅是学习和借鉴。
原标题:油气企业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