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 正文
 
这所大学的校友何以占据新能源汽车界“半壁江山”
日期:2021-12-03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sy_miaowanying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和发展的行业。但很多人都不知道,位于广州市的华南理工大学,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培养了大批人才,其校友占据了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的“半壁江山”。

华南理工大学被业内誉为新能源汽车界的“黄埔军校”。翻开校友簿,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名字。这其中就包括广汽新能源、小鹏、威马等主流新能源汽车企业品牌的负责人曾庆洪、何小鹏、沈晖等人。

不仅在整车领域,在汽车核心零部件制造领域也活跃着更多华工人。比如,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冠军的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业内规模领先的负极材料制造商璞泰来董事长梁丰等。“华工系”企业已占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整车制造及多个关键环节,为整个行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贡献。

华南理工大学是如何做到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大学校长高松认为,秘诀之一在于提早布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着力培育新能源汽车领域急需的复合型、交叉学科人才,为行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华南理工大学始终坚持“科学研究要顶天立地”的办学理念。所谓“顶天”,强调要担当起为国家战略服务的使命,重在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协同校内外优质资源,开展重大原始创新和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所谓“立地”,则是侧重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主动推动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关键技术突破转变为先进生产力。

近年来,学校大力组建多学科交叉的学生科创团队,通过竞教结合、项目驱动的方式,培养学生从事汽车研发、制造、管理及团队合作的综合能力。比如,华南理工大学依托广东省电动汽车整车技术工程实验室、广东省汽车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打造了“华南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方程式赛车)”,每年自主设计制造两辆赛车分别参加中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大赛和中国大学生无人驾驶方程式大赛,多次取得不俗的成绩。

秘诀之二在于,学校不仅推动学科交叉,还十分注重产学合作。比如,车辆工程等专业推行“五位一体”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广汽集团、东风日产、亿纬锂能、蓝微新源等企业从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基于工程案例的课堂教学、基于实际工程问题指导毕业设计、协同指导学生参与方程式大赛、多途径参与毕业生质量评价等五个维度深度参与汽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高松说,自1999年起,华南理工大学在全国率先提出“三创型人才”(即创新、创造和创业)培养目标,始终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2017年1月,教育部公布“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名单”,华南理工大学成为全国99所入选高校之一;同年6月,学校成为全国仅有的19所入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高校之一。这些都是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成果的肯定。

秘诀之三在于“+智能”培养模式。高松表示,就新能源汽车行业而言,新能源汽车行业由于具备了标准化、流程化特点,已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重点行业之一,未来的汽车是新能源的,同时肯定也是更加智能的。

“我们在培养引领未来的新能源汽车领域优秀人才过程中,不仅继续加强新材料、新能源、自动化、车辆工程等优势学科的学习和实践,而且更加重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通过实施‘+智能’培养模式,强化人工智能基本技能培养。”他表示,学校不仅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还建设了8个人工智能辅修微专业。

作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华南理工“双创”教育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目前,学校的“双创”团队和项目中,就有不少有代表性的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案例。高松认为,国家发展对一流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人,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共识,也成为中国高校建设“双一流”的题中之义。(郑天虹、吴涛)

原标题:这所大学的校友何以占据新能源汽车界“半壁江山”
 
相关阅读: 新能源汽车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