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燃企业水发燃气日前发布公告称,拟与中科派思等企业相关方共同投资成立储能公司,开展储能设备的研发、制造等业务。该公告发布一周后,水发燃气再次公告称,已与天津瑞能电气有限公司(下称“瑞能电气”)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并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电化学储能业务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除水发燃气外,近日港华燃气也发布公告称,全资附属公司港华能源拟以5.09亿元的价格收购关联方港华综合电能旗下共31家智慧能源公司股权,其中大多为光伏、储能相关企业。
作为较为清洁的传统能源,天然气近年来在我国快速发展,消费量持续攀高。但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大型燃气企业也开始主动谋求向光伏、风电、储能等新能源领域转型。不过,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深耕燃气领域几十年的燃气企业,转型新能源领域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
集体布局新能源
根据水发燃气的公告,瑞能电气有意在2022年向水发燃气子公司杭州水发派思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下达每年1GWh储能产品的配套生产订单,有效期5年。水发燃气称,可利用公司天然气装备制造领域积累的丰富项目管理经验开拓储能业务市场,为公司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港华燃气亦在持续发力新能源业务。该公司称,为配合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集团以光伏及储能项目发展为基础,持续推进“零碳城市”智慧能源计划,拟通过资源分配,专注于发展智慧能源业务,借此进一步发展及扩充智慧能源业务。早前,港华燃气已在公告中披露,控股股东中华煤气拟将现有屋顶太阳能光伏系统业务转让给港华燃气。
港华燃气之外,几大城燃企业中的新奥能源、华燃燃气等也均已涉足新能源。
新奥能源在半年报中表示,报告期内共有16个综合能源项目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营,累计已投运综合能源项目达135个。另外还有在建综合能源项目40个,其中包括13个总装机容量为40MW的分布式光伏项目。“此外,集团亦积极开发利用低碳能源包括生物质、光伏和地热等项目,及在长江中下游发展分布式清洁供暖项目,累计供暖面积为603万平方米。”
华润燃气也称,在深耕主业的同时,将围绕产业链条延伸,挖掘客户价值,加大对综合能源、充电桩、加氢站等新业务的拓展力度,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能源供应及服务。
技术、资金优势不明显
记者注意到,水发燃气在上述公告中坦承,该战略协议中约定1GWh储能产品中的电池模组等主要组件系公司外部采购或委托外部加工,公司目前尚无相关设计开发及PACK、BMS能力。短期项目整体毛利率不高。
在多位受访者看来,对于深耕燃气领域几十年的城燃企业来说,跨行业进入新能源领域,不论是技术积累还是行业经验,都不具备太大优势。
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陈新松指出:“目前城燃企业转型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个是基于原本燃气主业的延伸,向与主业相关的上下游拓展。另一种是布局与当前主业没有太大关系但都属于能源领域的业务,比如光伏、风电、储能、氢能等。这些跨行业的业务,可能更多还是基于收购或者借助外部力量来实现布局。”
“不管是光伏、储能还是氢能,目前新能源市场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储能还处在技术积累的阶段,没能进入大规模商业应用状态;光伏已经经历过几轮起伏,弃风弃光现象尚未完全根治,并且进入门槛并不高,目前投资主体非常多,有投资过热的趋势;氢能则成本太高,商用较少,城燃公司现在投氢能,肯定不会有太好的经济性。”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孙仁金表示,“对城燃企业来说,如果想要在新能源领域有一些成果,可能需要大量的技术研发投入,去解决目前的瓶颈问题。跟一些同样在进行这些业务布局的大型央企相比,他们的技术、资金实力并不具备太大优势。”
需防范市场不确定性风险
基于上述事实,受访者对记者表示,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城燃企业布局新能源值得肯定,但在此过程中需要防范市场环境变化等各种风险。
在陈新松看来:“天然气并不是一个夕阳产业,还有很长的路可以走,是实现碳中和之前可再生能源的最好伴侣,还是要保留天然气主营业务。在这个前提下,适当发展新能源业务,并尽可能产生协同效应,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战略。”
“需要注意的是,进入新能源领域,就和原来不属于同一个‘赛道’了。新能源领域基本上是完全市场化竞争的行业,各种‘打法’跟以前都会有比较大的差别。”陈新松说,“行业的监管、商业模式以及面向的客户群体都跟原来不同。新能源领域竞争更激烈,市场环境当然也会有很大差别。不过同样需要面临政府的监管、同行的竞争,还需要防范不同模式、环境下可能的违规或违法风险。”
孙仁金也表示:“布局新能源肯定是可以的,但是行业的技术领先和大规模商业应用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燃气企业作为一个跨行业的参与者,并没有技术优势。现在进入,如果手里没有优质资源的话,会有很大的市场风险。”
原标题:城燃企业进入新能源“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