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村农光互补光伏发电站。
冬至以后,太阳日照的时间越来越短了,连日寒冷的天气把土地冻得僵硬,草木上也结了一层厚厚的霜。采访这天,太阳从东边山脚升起,上午八时,金黄的光便照耀了冕宁县泸沽镇大田村一座座高矮起伏的小山。
小山上一片接一片,布置着黑黢黢的光伏板,太阳一出,它们贪婪地吮吸暖暖的光热,不断转化为电能资源;而光伏板下,横七竖八的花杆草梗也因太阳褪去了一身白霜,露出本来的模样——这是一片已经枯黄的颜色,粗细不一,排列有序,有的高高立起,有的相互纠缠,眼前画面多出一种安德鲁·怀斯水彩画中枯黄深远悠长的意味。但是啊,这并非杂草,若再过几个月,我们就能看到,它们将从冬季的寒霜中获得新生,盛开一朵朵高贵白艳的牡丹。
初访大田村
记者已经第三次到大田采访。第一次到来时是2015年寒露。
那时,零星分布的玉米地已经被换装,占地面积约300亩,装机容量10MW的38000块光伏板安装入地,漆黑的光伏板,在蓝天的映射下呈现出深邃的“深蓝色”。而光伏板下的油牡丹才刚刚播下种子。这是凉山州内,第一次将农业和光伏相结合,进一步集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更大财富的一次尝试、一次探索,也是一次挑战。
用光伏站负责人的话讲:“我们都是搞电力的,现在来搞农业,跨界跨的有点太远了。都是门外汉,都在摸索。”
——“农业不比电力。电力守着它不出故障,能够及时维修,能够保障安全生产就算到位了。”
——“农业内容就庞大的多,油牡丹下种后如何种植管理,修枝施肥除草。开花后如何利用,如何采籽。要产生经济效益又该如何找销售渠道……每一个问题单独拿出来,都是一本厚厚的书。”
这群电力人心里的担忧理所应当,他们七嘴八舌讲述的话也无半点掺假。
但就在这“跌跌撞撞、摸爬滚打”的探索实践中,2016年秋天,100亩油牡丹全部种下了。利用电站通道两侧及光伏组件的土地,通过加高支架系统,努力实现不改变农业用地性质,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同时,又能实现了光电转化,达到农业、光伏双收益。
当地处丘陵,极度缺水,为了确保水源,沿线全部埋好管线水网用于灌溉;为了确保种植成效,经常聘请农业专家现场讲学,传授农技;为了打开销路,与供种农业企业签订回购协议,确保销售不愁……
在记者第二次到大田采访时,已经是两年后的春分时节,满山纯白的牡丹花朵朵盛开花香扑鼻,和蓝天下“深蓝色“的光伏板相互交织,工业的磅礴大气,和农业的娟秀如画结合在一起,形色自然,仿佛本因如此。
这一次,电站负责人对光伏场的农业发展已经有了充分的底气,他侃侃而谈:“当地的土壤特别适合种植油牡丹,收益比以前半种玉米半撂荒高太多了。油牡丹到六七月可以结籽,采摘牡丹籽仁经压榨、精制等工艺后会产生食用油,含有黄铜、多糖、生物碱等成分,营养价值极高,它的价值甚至能超过被称为‘液体黄金’的橄榄油。”
在过去,每亩土地产值仅有200块钱,油牡丹丰收后一亩产籽百斤,按照15元一斤市场价计算也能达到千元亩收益。
但土地农业的产值,仅仅是光伏产业下的附加。
该光伏电站年发电量达1350万千瓦时,产值1200万元。从2015年底建成发电至今,已经累计发电8007.2611万千瓦时,初步实现了农光互补双收益。
增值的土地
王约哈是泸沽镇大田村村民,光伏场地上她有6亩土地。2015年以前,土地基本处于撂荒状态。“由于缺水,只能种点抗旱的苞谷,但收成实在太低,后来索性不种了。”王约哈说,在2015年建设光伏场,流转土地时他是特别支持,每亩地800元流转租金,一次性支付25年,这一下他就一次得到了12万元。
当时脱贫攻坚全面启动,为了能让一家人脱贫,她把土地流转的钱给儿子买了辆小皮卡货车外出运货挣钱,自己年龄大了,则留在了光伏场务工,带带孙儿。
“除草100块一天,洗光伏板7角钱一块……“
在光伏场内,她和其他十几户人,利用农闲时节务工干活。多年来种地的经验,让她对锄草这项技能得心应手。只见她背着背篼,在坡地上一个弓步向前,左手快而准地扯起杂草,右手镰刀轻轻一划一拉,杂草便连茎带叶往后一扔,准准地进了背篼。就重复这样的姿势,一会儿便清理出一大片土地。
而洗光伏板,他们更是经验充分,配合有序。从刚开始一人一块洗的速度很慢,到后来逐渐总结经验,形成了三人一组的分工模式。一人捏紧水龙头冲洗光伏板,两人飞快地用手里的刷子抹布清洗板上沉淀的灰尘,几十秒的时间,原本蒙上泥灰的光伏板,重新清洁干净。这样的速度随着经验而不断提速,到目前,三人一组一天能洗1000块光伏板,到日落时收工,领七百多元一人分得两百多。
“我们现在有固定的15户人在电场轮流务工,挣钱并不比在外头差呢。王约哈说,像她一样年龄大的,在外边根本不可能找到工作,而在大田光伏电场,却能得到不错的收入。
2018年,王约哈家脱贫了,从贫困户走到小康路上,电站务工一年1.5万元至2万元的收入,是一股极大的脱贫动力。
“我们每年工钱大概在16至20万,全部都雇佣当地老百姓,特别是脱贫攻坚时贫困的老百姓。截至目前,我们已经为群众发了务工工资120万元。”大田光伏电站站长赵磊说。
未来尚可期
“今年油牡丹的市场,没得过去好了。”农业产业发展,放在一个较长的周期内,并不能一直一帆风顺。
第三次来到大田光伏电站采访,站长赵磊说起油牡丹的收成情况有些惭愧。
“今年有些亏损,一方面是因为气候和虫害原因,让牡丹产籽量下跌,二是市场低迷,售价降低到12元一斤,所以今年农业投产就亏损了。”
但越是遇到挫折,就越是要敢于挑战。
“开源”是解决农产亏损的一大办法。
在过去,大田光伏电站的油牡丹只卖籽,但其花也有着观赏价值。赵磊等人开始忙活起来,联系周边乡镇,以及到更远的西昌、冕宁、喜德县城联系花卉商家,将牡丹花销售出去。与此同时,也在积极与其他企业拓展合作,寻求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当然,我们也在探索像芍药等适宜当地种植的农业产品,能够把土地进一步利用起来,助力巩固脱贫成功,推动乡村振兴。”采访时,负责人赵磊说,农光互补是该电站建设的模式,其初衷是为了打造扶贫产业,为当前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
“今年农业处于不盈利状态,但我们也依然会坚持去做。”赵磊说,因为电站在发展农业上的务工需求,早已经成为当地群众一项稳定的收入来源了。“如果我们不做了,群众就会损失很多收入,有可能会出现返贫情况,所以我们会一直做下去……”
这时,记者突然看到,在一片枯黄的牡丹茎枝中,还有一朵牡丹花屹立在阳光里,金黄的光照之下,白的夺目,特别好看。如今的枯黄,待到明年春天时,又将是满山的洁白。
原标题:三访凉山第一座农光互补光伏发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