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能源结构、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在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新能源被列入战略新兴产业,参与构成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也提出,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大力推动风电、光伏发电发展……在多重利好推动下,“光伏+”正不断升级,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持续升温。
处于大规模发展的前夜
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不仅有利于资源整合、节约开发,还有利于引导绿色能源消费。据统计,2021年我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约5300万千瓦,其中新增户用光伏约2150万千瓦。《中国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和2020年全球BIPV装机量分别达1.15GW和2.3GW,约占全球光伏总装机量的1%,处于大规模发展前的起步阶段。
随着BIPV发展,一些问题逐渐暴露,需在以下方面发力解决:设计端要优化BIPV系统,考虑能源供需关系和建筑本体与光伏板的有机结合;加强技术攻关,实现BIPV大范围应用;既有建筑的光伏改造是趋势,尤其农村建筑的BIPV改造有待深入研究;深入开展BIPV的效益核算研究。
产业链发展全面提速
BIPV与碳达峰、碳中和及绿色发展目标高度契合,目前已有北京、海南等20个省(区、市)发布了BIPV相关政策。
2019年,国家发改委印发的《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提出,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2020年7月,住建部等七部门印发的《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指出,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发展。2021年3月,工信部等六部门出台的《关于开展第二批智能光伏试点示范的通知》要求,培育智能光伏示范企业,建设智能光伏示范项目。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建筑绿色低碳发展的趋势下,BIPV产业链发展全面提速。对此,应从设计端优化、完善BIPV建筑,开展BIPV“光储直柔”模式研究,探索既有建筑改造的评价体系。依托已有资源开展建筑能耗、碳排放数字信息化研究,进而明确BIPV建筑的经济效益。
同时,调研BIPV设计方、施工方及光伏板制造方,发现行业痛点和难点,解决BIPV应用中的问题,突破技术壁垒。在现有光伏幕墙、光伏屋顶的基础上创新BIPV应用模式,重点进行装配式建筑与光伏一体化研究。此外,还要采用先进模型预测BIPV应用程度对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贡献,探索BIPV在农村建筑的经济可行、技术可靠、较低成本模式,实现建筑用能清洁化。
技术、政策、资本缺一不可
技术突破是实现建筑节能降碳的关键。一方面,要做好现有技术的梳理整合;另一方面,要加强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实践证明,BIPV对提高我国建筑节能水平、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动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可从以下方面发力:
目前BIPV产业的标准体系、技术指南、市场准入制度等仍有缺失,亟待完善;BIPV处于发展初期,需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尤其需要一定的差异化补贴、容积率奖励等支持政策;BIPV市场空间大,前景广阔,但工程成本高、投资回收期过长,需创新BIPV发展投融资模式,加大资本流入力度。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其中建筑节能之路任重道远,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政府层面,相关部门需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标准,做好顶层设计,强化政策引领;对建筑企业而言,要把握好国家战略导向和行业发展趋势,坚持低碳发展、技术升级、数智化转型、全产业链协同,向着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方向转型升级。
原标题:光伏建筑一体化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