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 正文
 
刘中民院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持全国一盘棋,不搞“齐步走”“一刀切”
日期:2022-03-08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simaran_sxj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资源环境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很大差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应建立在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上。”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要坚持全国一盘棋,不能“碎片化”“割裂化”,也要充分考虑区域资源分布和产业分工的客观现实,不搞“齐步走”“一刀切”。

刘中民表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各地面对的总体目标一致,都要作出积极贡献。“但也要看到,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资源环境禀赋存在差异,产业、能源、排放等基础条件也不一样,比如有些地区碳排放水平已经基本稳定,有些地区产业结构较轻、能源结构较优,还有一些地区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因此不同地区所采取的减碳路径自然不同。”

如何因地制宜?刘中民提出选择典型地区优先开展“双碳”综合示范的构想。“在系统性布局基础上,开展相关政策、技术及工程的试验和示范,由此验证一批多能融合技术并开展集成示范,为全国同类型区域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以点带面,推动同类型区域绿色低碳发展。”

刘中民举例指出,陕西省榆林地区既有丰富的煤、油、气等化石能源资源,也有丰富的风、光等可再生能源资源,在肩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重任的同时,急需探索低碳化发展路径。“一方面,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不是不要发展,地方产业仍要有所支撑;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要求更加清洁低碳高效,而且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怎么兼顾?并不是靠一种能源形式单打独斗,而是应该充分挖掘当地资源潜力,通过技术协同与互补实现不同能源的耦合,通过多能互补让产值升上去、排放降下来。榆林可作为化石资源富集区低碳化发展的减碳区代表,待取得一定经验后,相应技术、理念、模式等均可为同类地区提供参考。”

“再比如,东北重工业地区——辽宁省同时面临产业振兴和节能降碳重任,可作为高碳排放产业转型升级的控碳区代表;而青海省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全国领先,长期保持全清洁能源供电时长纪录,减碳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可作为生态固碳与清洁能源输出地的负碳区代表。”刘中民建议,通过国家层面统筹谋划,出台“双碳”综合示范顶层设计方案,以及相应机制和政策,鼓励有条件区域先行先试,促进成果转化落地。

刘中民进一步强调,“双碳”工作推进牵涉跨行业、跨领域、跨能源品种等一系列系统性问题,其过程要以“技术为王”。“既包括单项技术的突破,也涉及不同能源技术的合力支撑。换言之,就是多种技术之间的耦合优化。因此,要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尤其是颠覆性技术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行业格局。”

刘中民坦言,我国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及中国科学院等相关部门均在积极关注颠覆性技术创新。比如科技部设立了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并向全社会公开征集颠覆性技术研发方向,取得了积极效果。但是纵观各国实践经验,应该看到颠覆性技术创新还具有不同于一般科技创新的特殊性和难预见性,是一项需要突破现有科技体制约束的长期性系统工程。

“建议设立颠覆性技术国家专项创新基金,探索适合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的申报和管理机制,并建立科技创新容错免责机制。”刘中民提出,探索科学“无人区”以及变革性、颠覆性前沿技术,风险难以预料。要营造勇于探索、潜心钻研、宽容失败的科研氛围,激发科研工作者的潜能;同时也要加强科研诚信、学风道德建设。“此外,可在颠覆性项目研发阶段,鼓励社会资本提早注入,并科学评估风险,增强资本信心,激发资本活力,促进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和技术成果的快速转化。”

原标题:刘中民院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持全国一盘棋,不搞“齐步走”“一刀切” 
 
相关阅读: 碳达峰 碳中和 两会能源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中国能源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