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里,“新能源汽车”毫无疑问成为了一大热词。“双碳”背景之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也获得了不斐的成绩——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双双突破350万辆,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
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已经进入规模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同时,绿色低碳、智能创新、技术融合等更高标准的发展需求也愈发紧迫。如何让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快车道”上越走越好,这成了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双碳”目标怎样融入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基因
“汽车行业面临低碳转型的巨大压力,以汽车为主体的道路交通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0%左右。”科技部副部长相里斌指出,“燃料电池汽车是氢能在交通领域的重要应用载体,大力发展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对碳减排有重大推动作用。”
汽车产业的减排降碳不仅带来经济和生态的双重效益,更为千家万户带去了生活方式的变革。新能源汽车产业如何在低碳发展上更上一层楼,让这份减碳效益惠及更多人?
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党委书记陈虹建议,一方面,建立健全支持汽车产业低碳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汽车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并通过持续丰富政策工具箱,与新能源车补贴政策、积分政策等有效衔接。另一方面,加强产业链布局与低碳技术研发创新,加快清洁能源、绿色制造等技术落地,以及原材料的循环利用。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车使用端的支持力度,如持续完善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提供充电电费优惠等,进一步形成鼓励低碳产品消费的氛围。
“我国汽车工业的低碳发展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碳足迹核算体系。”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说。碳足迹,标示着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雷军提出,以完善的碳足迹核算体系来“支撑碳足迹精确管理、核算、认证以及核查,助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双碳’目标的实现。”
如何给新能源汽车生产再添动力
2022年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完成45.2万辆和43.1万辆,分别增长1.3倍和1.4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不仅带动了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产业链的延伸拓展,还催生了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智能网联等新技术的应用。但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也面临国际竞争压力增大、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等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指出,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赛道的愈发火热,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需求量自然不断攀升。制造动力电池所需的镍、钴、锂等核心材料为稀缺资源,严重依赖进口 ,容易陷入被动。他建议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制定政策,将新能源动力电池材料纳入国家战略储备资源管理,设置专项基金,支持和鼓励国内企业收购国外电池材料资源,以确保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安全。
新能源汽车行业缺芯问题也备受关注。从“产业链补链强链”角度,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党委书记陈虹表示,要加强政策保障,促进国产大算力芯片发展。他建议通过政策引导、多方协同,建立车规级芯片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并成立第三方检测认证平台;设立专项资金,鼓励芯片企业、汽车企业共同参与,加快形成国产大算力芯片的研发、制造和应用能力。
新能源汽车不仅能够走近“你”“我”“他”,还将成为“你们”“我们”“他们”的一份社会服务保障。近日,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城市试点,着力提升城市物流配送、出租、环卫等车辆电动化水平。同时,针对老百姓反映集中的老旧小区、高速公路“充电难”的问题,将加快推进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实现信息共享、统一结算,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充电便捷性。这也意味着,未来将会是更加美好的“新能源”时代。
原标题: 新能源汽车产业如何“加速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