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在进行中的2022年全国两会上,汽车新能源的充能基础设施产业建设成为代表委员们关心的热门话题。在会议上,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全国政协委员、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等都提出了关于新能源充电方面的建议,建议强化政策引领,统筹推进新能源大功率快充网络规划布局。而另一边,全国人大代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却提出加快明确换电站建设、高低压箱变、土地及建设审批的相关规定;建立换电车型专属的公告认证体系;加速推动换电模式标准化、通用化的意见。
两种方式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更好更快的为电动车补能,但是到底哪种方式更适合呢?
换电速度快,标准不完善
换电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省去车主大笔的购买电池的费用,并且可以解决充电时间过长的问题,只需要3-10分钟就可以完成电池更换。但是换电所面临的困难也很多,首先最大的问题便是由于动力电池的供应商不同,不同纯电动汽车匹配的电池规格和标准也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车企生产的电动车,因车型型号不同,电池的设计也有差别,车企与车企之间的电池规格更是相差甚远,一座换电站很难兼容诸多不同的动力电池。
第二个问题是车电分离,对于纯电动A级车辆,目前电池能够占到整车成本20%左右。既然采用换电的充能方式,我又何必多花几万去买一块电池?而如果没有进行车电分离销售,在进行换电之后,自己原本的新电池是否被换成了旧电池?频繁换电对于自己的车辆安全性是否有影响?
第三便是成本高,增速慢。根据蔚来财报显示,建设一座换电站的成本约为200万元。而且根据数据统计,从2020年开始,截止到2021年年底,我国才建成换电站1192座。这样的增长速度也着实令人担忧。
充电普及高,安全有隐患
相比换电,充电模式的问题就少了很多,而且充电站的数量也要远超于换电站了,据数据统计,截至 2021 年底,全国充电桩保有量达 261.7 万台,较 2020 年新增 94 万台,同比增长 56%,增长速度也很快。
虽然目前大部分车企都宣传自己充电只需要半小时左右,但是前提是30%-80%,而往往剩下的20%是最慢的。所以相比换电的“随到随走”,快充在充电时间上并不占据优势。
另外,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快充功率普遍较低,而要提高充电功率有两条路径,一是提高电压,高电压直流快充方案,比如比亚迪;二是提高电流,大电流直流快充方案,比如特斯拉的超级快充,而且特斯拉曾经也是做过换电的,但是中途放弃,转向了超级快充领域,并带动了快充的发展。
第二则是安全问题,据目前已知的电动车自燃基本都是在充电的时候发生的。这主要因为使用过大的电流充电时,锂离子会来不及完成负极嵌入,同时,锂离子的高速移动会使电池过热。电池过热会降低电池循环充电的次数。如果持续过热,电池甚至还有可能造成自燃或者爆炸的危险。而在换电模式下则不需要经历这个过程,所以安全性上高了很多。
不过,说起换电与充电不禁让我想起了手机充电的发展史,就如同现在纯电汽车的发展进程一样,刚开始的时候每家公司的产品充电接口都不一样,为了统一充电的模式,所以后来出现了万能充,之后不久充电接口就开始慢慢的统一化。而换电的出现就如同当初的万能充一样,但是手机与汽车毕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产品。
结语:综上所述,充电模式和换电模式各有优劣。不过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换电模式还是更适合出租车、公交车等运营车辆。通过换电,出租车、公交车司机能够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保持和燃油车类似的使用习惯,非常方便。而对于个人用户来说,换电模式的需求并不强烈。
原标题:换电5分钟与充电半小时,谁才是新能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