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提升能源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重要手段,以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
储能技术近年来不断成熟,成本快速下降,应用场景范围逐年扩大。但与此同时,储能电站建设运营不规范、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安全预警和处理能力较弱、锂电池火灾处置难等问题也逐渐显现,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
储能安全不仅关乎储能行业健康发展,更事关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建设和稳定运行。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呼吁加快制定出台储能系统安全规范,建议尽快出台储能电站建设运维安全指引标准,为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保驾护航。
安全问题制约储能规模化发展
当前,储能装机规模增长迅猛。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全球储能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底,我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达4574万千瓦,同比增长29%。
与此同时,据预测,2025年中国储能市场规模保守场景下将达3550万千瓦,理想场景下将达5590万千瓦。这意味着,2022年—2025年,储能将保持年均72%以上的复合增长率。
政策利好下,自去年以来,以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国家电投为代表的央企等纷纷规划布局储能产业,储能市场加速升温。然而,近年来国内外储能电站爆炸事故频发,不仅制约了储能规模化发展,更加剧了社会公众对储能安全的质疑。
去年4月,北京大红门光储充一体化项目爆炸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去年8月24日联合发布《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加强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进一步推进我国储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安全漏洞源自多方面因素
业内普遍认为,目前储能设施不安全以及技术标准不完善,是导致储能频发各类事故的主要原因。
针对设施安全性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表示,当前各地纷纷出台新能源配套储能政策,部分储能技术操作、产品生产并不规范的企业受政策和补贴吸引进入储能行业,用户难以辨识各种储能技术和产品优劣,往往将价格作为选择储能系统的标准。缺乏安全保障,容易造成储能爆炸等事故,不利于储能产业良性发展。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储能电站发生火灾等事故的过程,涉及储能电站设备选型、系统集成、安装调试、运行维护、设施报废等全寿命周期的每个环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乐山太阳能研究院院长姜希猛指出,若其中任何一个电芯出现安全问题,在没有严密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都可能引起系统的连锁反应,造成爆炸事故。“要保障储能设施安全,避免意外事故发生,就需做好储能电站建设、运行、运维等每个环节的把控。”
姜希猛还表示,国际上一些电化学储能应用较早的区域,已明确将储能电站电池热失控风险评估作为强制入网标准,但我国目前尚未出台针对储能电站电池系统的安全规范及技术标准要求,仅有部分团体标准提及储能集装箱安全间距和防火要求。
“目前储能电池、储能设备、储能系统集成等方面均缺乏可供依照的技术标准,无形中也加大了储能产业发展的安全风险。”张天任补充说。
储能安全规范和标准亟待制定
“进一步降低储能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风险,需加快制定出台储能系统安全规范。”张天任表示,储能系统安全是系统工程,建议有关部门关注储能系统的全生命周期风险分析和较低风险的控制方法,加强系统设计安全研发。
在进一步推动建立储能设备制造、建设安装、运行监测等环节的技术标准规范方面,姜希猛呼吁,应集中攻克电化学储能电池、储能设备、储能系统集成、检验及建造的标准体系,提高EMS能量管理系统的预警、监管、运维策略及机制。具体到储能系统设备的技术层面,他建议,储能系统制造商应具备从电芯、模块、电池簇到集装箱系统的多级安全保障设计,以确保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储能产品整机方案。
据了解,当前电池本身的热失控以及电池模块和系统的热失控扩散,是导致储能系统发生起火、爆炸等事故的直接原因。针对电化学储能电池系统热失控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建议,要提高动力电池安全监测标准,如将针刺实验(一种模拟热失控诱因的方法,极为严格有效)等严格的安全测试方法纳入国家强制性标准,并根据技术进步情况及时修改相关标准。
此外,姜希猛还建议,应建立健全储能系统权威、透明、统一的国家或省级安全管理实时监控平台,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储能系统安全监管实效。“通过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对中、大规模的储能系统运行实时监控,实现全国各地区储能信息有效共享,提升储能安全检查及上网设备运行状态评估能力。”
原标题:解决储能安全问题需多管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