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属陇中黄土沟壑区,境内梁峁起伏,这里的人们四季以风为伴。曾经,风害是困扰通渭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黄褐是通渭最直观的底色。
如今,行走在通渭的山川梁峁间,一台台高耸的风力发电机和一排排深蓝的光伏板散布在各个山头村落,构筑起一幅辽阔壮美的画面。近年来,通渭响应号召、抢抓机遇、踔厉奋发,大力推进能源革命,乘“风”而起,逐“日”而行,打造了新能源产业亮丽名片,进一步提升了经济发展的含新量、含绿量、含金量,创出了一条西北欠发达地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通渭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陈佰万 摄
能源革命新高地——陇中崛起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驭风行万里,风光谱新曲”,是当今通渭新能源产业的真实写照。大风起兮“轮”飞扬,全省第三个、陇中首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建成,改写了通渭风害肆虐的历史,也奏响了这片红色沃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华彩乐章。
回顾一路走来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受访通渭人的激动、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好风凭借力。通渭县副县长吕忠介绍,2007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河西风电‘走廊’,再造西部陆上‘三峡’,促进新兴能源大发展”的战略构想后,定西市、通渭县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决定在通渭打造全省第三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通渭境内风力资源极为丰富,风速变化小,年均有效风速达4.7m/s,适宜开发风电产业,是一个开发前景广阔的新能源富集高地”——翔实的测风数据、权威的专家结论,更加坚定了通渭“唱”好大风歌的信心和决心。国家能源局定点帮扶通渭,则为通渭发展风电带来了千载难逢的良机。
大鹏一日同风起。2012年,第一台风力发电机组在华家岭吊装成功,陇中首个风电场“花落”通渭。2014年,《通渭风电基地规划》获国家能源局批复。此后,国家能源局倾力帮扶支持,通渭县迎难而上,华能、国电投、中广核、京城等电力巨头相继落户,吹响了陇中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的号角。
2021年12月30日,随着尖岗山20万千瓦风电场全容量并网发电,通渭风电基地并网装机容量达到110万千瓦,标志着甘肃继酒泉、武威民勤后的第三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顺利建成。419座大型风力发电机在数十平方公里的山头上星罗棋布,以通渭为圆心,向安定区、陇西县和会宁县延伸开去。
伴随风电基地规模的持续扩大,通渭县先后建成7座110千伏升压站和1座330千伏汇集升压站等电力外送骨干工程,生产的清洁电能汇入国家电网,源源不断送往东部地区。同时,通渭逐年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全方位提高了城乡供电保障能力。
风车转出了通渭新能源产业全方位、全链条发展的新气象。通渭县委、县政府借助风电基地建设,“十三五”期间以户用分布式、村级光伏电站、集中式光伏电站三种模式,共建成光伏扶贫项目16.24万千瓦,引进浙江贝盛建成20万千瓦高效太阳能光伏组件生产线,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和壮大县域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杨进财 摄
双碳路上新标杆——新能源产业改写县域经济版图
风叶“闻风起舞”,风机“触风来电”,风害变成了通渭的绿色产业。2021年,通渭外送电量达到8.59亿千瓦时。至目前,通渭风电基地累计发电37.2亿千瓦时,发电产值超过20亿元。
而通渭16.24万千瓦的光伏扶贫项目,累计实现发电3.92亿千瓦时,纳税2165万元,带动全县1.8万户农户增收致富。电站收益累计分配到村2.08亿元,确权带动198个脱贫村村均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02万元。
通渭县发改局副局长邢兆峰同时介绍,通渭风电基地开发建设以来,为通渭贡献了36%的固定资产投资、62%的工业经济产值,已培育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风电产业成为了通渭追赶发展、促进产业转型的主引擎。
按照《通渭风电基地规划》,以通渭为核心区,辐射周边安定区、陇西县和会宁县,共布局12个风电场,总体建设规模200万千瓦,其中在通渭县范围内建设8个风电场,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总投资约115亿元。目前,通渭剩余的寺子川风电场10万千瓦正在加快建设,计划2022年全部建成并网。
“120万千瓦的风电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能够发电22.8亿千瓦时,实现发电收入11.2亿元,通渭每年可从中获得财政税收收入1.4亿元。”邢兆峰说,基地每年可节约74.8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23万吨,实现减排降碳协同见效,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程有力作出通渭贡献。
据介绍,“十四五”期间,聚焦“定西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核心区、“陇中重要清洁能源生产基地”目标,通渭还将规划建设总投资13.4亿元的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32.2万千瓦和总投资49.6亿元的集中式光伏项目120万千瓦,进一步扩大光伏产业发展规模。同时,多方协调加快建设20万千瓦高效太阳能光伏组件生产线,着力打造名副其实的“新能源县”。
“风光互补、清洁通渭,包括风、光在内的新能源产业,已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占到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吕忠说。
杨进财 摄
乡村振兴新动能——群众稳定增收“风光”无限
蓬勃发展的新能源产业,深刻改变着通渭的方方面面,为通渭振兴乡村提供了新动能。自从“沾光”以后,榜罗镇四新村村民郭定庆的日子一下子亮堂了起来。
通渭县筹资约3.96亿元,自2018年9月起,在四新村开工建设光伏农业产业园,2019年1月全部建成并网。四新光伏农业产业园光伏装机47.2兆瓦,连排成片,从山上看下去颇为壮观。
四新光伏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匠心独具。四新村党支部书记孔彦生介绍,该产业园实现了农光结合、畜光结合,“‘天’上发电,地上发展以金银花、芍药、油用牡丹、食用菌栽培等为主的种植业;同时发展以乌头驴(山东德州驴)、良种牛羊养殖为主的养殖业,形成了‘光伏+’现代农业新模式,为群众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据了解,该产业园通过县内“飞地”联村共建方式建设,光伏电站每年形成发电收益4248万元,全部归于村集体经济,通过直接带动104个村脱贫户、开发公益性岗位、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9000多户农户实现增收。并投入3000万元扶贫资金,按8%的比例向脱贫户配股分红,带动1500户脱贫户户均年增收1600元。直接提供就业岗位200个、季节性务工岗位300个,带动500户脱贫户户均年增收8000元。
同时,通过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提供种畜种苗、技术服务、订单收购,建立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周边农户户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光伏电站流转262户1510亩土地,流转期20年,土地收益共计3600万元,户均增收达到13.7万元左右。
孔彦生说,农光结合、畜光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榜罗镇农业提质、农村振兴、农民增收。
2021年,除了土地收益,郭定庆在产业园里通过旋土、修驴蹄等工作,挣到了4万多元,比在外务工的收入要高很多。
位于陇山镇境内的三峡能源甘肃通渭榜罗风电场装机96台、20万千瓦,占地5.5公顷,总投资15亿元,于2020年12月全容量并网发电。风电场建成后,按照年有效风时数1900小时计算,可实现发电量3.8亿千瓦时,收入2亿元左右。
风电场值班员李富文介绍,这一项目的建设,显著改善了所在区域的基础设施条件,并通过吸纳村民就地务工,进一步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眼下虽然尚在备耕,但郭定庆依然忙碌不已。说到今年的“钱景”,郭定庆笑了,“收入应该只会多不会少”。
原标题:“风光”这边真好 ——甘肃陇中首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