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企业 » 正文
 
动力电池巨头高调进军储能
日期:2022-03-25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sy_liujinying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近日,动力电池巨头珠海冠宇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浙江冠宇拟在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内投资建设高性能新型锂离子电池项目,项目预计总投资40亿元,正式进入储能电池市场。

行业分析机构高工产业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21年国内储能电池出货量达到48吉瓦时,同比增长2.6倍;预计至2026年,中国锂电储能总出货量将达330吉瓦时。专家指出,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储能成为电池企业争相布局的新蓝海。

市场规模有望达到万亿元

据了解,除珠海冠宇外,宁德时代、蜂巢能源、欣旺达、亿纬锂能等国内外动力电池巨头也在布局储能电池相关领域。

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

去年7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在业内人士看来,该装机规模目标接近当前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的10倍。光大证券预测,到2025年,我国储能投资市场空间将达到0.45万亿元,2030年增长到1.3万亿元左右。

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

业内认为,动力电池企业已经初步具备了在消费电子领域、车辆动力电池领域的产品开发经验,产品技术、工艺和质量水平也得到了用户的验证和市场的洗礼,具备向储能电池这个新领域进军的基础条件。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告诉记者,动力电池企业进军储能领域能够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储能电池和动力电池的生产线是可以共用的,很多电池厂的产能过剩,只要重新改造一下产线,就可以做储能电池。因为动力电池是在车上移动应用,而储能电池是固定应用,所以动力电池的技术要求比储能电池要高。理论上讲,动力电池的生产线也能生产储能电池。”

有观点认为,储能电池在多元化应用需求、市场规模、产品技术要求以及产业化程度等方面,更能满足动力电池巨头开拓新业务增长点的需要。“消费类电池跟动力电池的市场已经基本成熟和完善,体量也比较大,市场格局基本稳定了。龙头企业建立起行业壁垒,有规模、技术、成本等优势,新势力很难切入。相比之下,储能电池属于刚开发的朝阳产业,还是一片蓝海,市场机会更多。”张翔指出。

处于发展初期

虽然前景广阔,但对于动力电池企业而言,进军储能领域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储能电池需求逐步增大,如何提高储能电池安全性,减少事故的发生将成为整个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储能电站的电芯数量远大于车辆动力电池包内的电芯数量,在此情况下,原本着火概率很低的电芯,在数量超大的情况下组成超大系统,整个电站着火的概率会陡增。

“储能电池有很多技术路线,但目前市场刚刚启动,国家政策未明确扶持哪一类技术路线。比如现在明确扶持动力电池中的磷酸铁锂电池,但前两年是扶持三元锂电池。”张翔指出,“储能电池市场处于初期阶段,市场上不同的技术路线、不同的生产工艺涌现,大家都在摸索研究哪种最受市场欢迎、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

原标题:动力电池巨头高调进军储能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中国能源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