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份国家级氢能发展规划出炉。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规划》将氢能定位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称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并计划在未来15年逐步建立完备的氢能产业体系。
3月25日,氢燃料电池第一股——亿华通常务副总经理于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规划》的发布将对氢能行业及相关企业带来利好。在于民看来,《规划》提出统筹全国氢能产业布局,合理把握产业发展进度,避免无序竞争,有序推进制氢设备、加氢站等氢能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将能有效促进氢能制、储、运、加产业链更加合理,产业基础设施更加完备。
作为在氢燃料电池车领域布局多年的跨国车企,现代汽车集团方面对本报记者表示,《规划》与现代汽车集团“氢能愿景2040”发展规划不谋而合,未来其将继续以中国市场为发力点,推动氢燃料电池车的发展。
万亿氢能赛道迎利好
业内期盼已久的氢能源发展“顶层设计”终于出炉。
记者注意到,最新发布的《规划》对氢能产业发展各阶段目标作出了以下规划:到2025年,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氢能示范应用取得明显成效,清洁能源制氢及氢能储运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具体来看,《规划》明确,到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万~200万吨/年。
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到2035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明显提升。
氢能被誉为21 世纪的“终极能源”,市场空间广阔。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到2050年,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7亿吨,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10%,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2万亿元,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记者注意到,《规划》甫一发出,整个氢能板块“沸腾”。3月23日,氢能概念股批量涨停。3月24日,氢能概念股持续活跃,京城股份(600860.SH)、粤水电(002060.SZ)、冠城大通(600067.SH)纷纷涨停,其中京城股份实现三连板,当日报收23.84元/股。3月25日,氢能源部分概念股股价略有回落,开尔新材(300234.SZ)、深冷股份(300540.SZ)、厚普股份(300471.SZ)等跌超5%。
多家证券公司也看好氢能产业行情。3月25日,中信证券发布研报认为,相对于之前将“氢气”作为工业危化品进行管理,《规划》中对于氢能的提法使氢能地位有了明显提升,有助于强化投资者对氢能产业发展信心,提振产业长期预期。“《规划》明确了氢能在能源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有利于提振市场对行业长期发展的信心;也勾勒出了未来产业发展图景,汽车领域锂电与氢电有望实现互补;储能、分布式能源以及工业减碳领域,氢能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双碳’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能源。”
3月25日,于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规划》的发布将对氢能行业及相关企业带来利好,其带来的利好和积极影响包括:拓展氢能应用场景;整合氢能资源,优化氢能产业链,完善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规章、制度落地实施,营造良好的产业氛围和营商环境;促进氢能产业创新平台构建,持续提升主导产业核心技术水平,推动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扩大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区域;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为氢能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提供人才、金融等支持。
“《规划》提出统筹全国氢能产业布局,合理把握产业发展进度,避免无序竞争,有序推进制氢设备、加氢站等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氢能供应网络,这样可以减少资源浪费,有效促进氢能制、储、运、加产业链更加合理,产业基础设施更加完备。”于民说道。
国家对于氢能产业的顶层规划,打开了氢能产业未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规划》对我国氢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将发挥重要指导作用。《规划》科学分析了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明确了氢能在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战略定位、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提出了氢能创新体系、基础设施、多元应用、政策保障、组织实施等方面的具体规划,为我国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表示。
不过,欧阳明高也提醒道,氢能全产业链技术复杂度和中外竞争激烈性不容小觑,全行业必须众志成城、攻坚克难。这段时期,政府支持引导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产业统筹布局、应用场景拓展创新等方面,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避免急功近利、盲目投入。
氢燃料电池汽车或将驶入快车道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而随着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我国氢能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也越来越明晰。记者注意到,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涌进氢能这个赛道。仅今年3月以来,就有纳尔股份(002825.SZ)、国富氢能、深圳瑞麟科技与北京亨通智能等企业加码对氢能产业的布局。
现代汽车集团是氢能领域里的一名“老将”。现代汽车集团方面告诉记者,现代汽车集团“氢能愿景2040”发展规划与《规划》不谋而合,未来将继续以中国市场为发力点,用顶尖技术推动氢能社会以及氢燃料电池车的发展。
据悉,在中国市场,现代汽车集团是首个将氢能核心业务落地在中国的海外汽车厂商,并在广州投建了中国首个大型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专用工厂――“HTWO广州”,新工厂预计2022年下半年正式竣工。值得一提的是,其首款符合中国法规的氢燃料电池乘用车NEXO也计划在年内正式引入中国。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氢能产业的发展是以汽车为切口。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7352辆。智研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为1586辆。以此计算,截至2021年底,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约8938辆。
记者注意到,《规划》中明确,到2025年燃料电池车辆实现保有量约5万辆,这一目标较当前规模增超4倍。根据《规划》,未来我国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完善氢能基础设施,并继续突破燃料电池相关技术。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政策“春风”的吹拂下,燃料电池汽车也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规划》中对于燃料电池车推广数量的目标较为稳健,对‘绿氢’的规划略超预期,因为之前市场普遍认为‘绿氢’成本实现平价是在2030年,之后‘绿氢’才会大规模上量。在产业中长期规划及‘双碳’目标的激励下,我们预计地方政府和国企也会加快推进氢能车辆的采购和‘减碳’应用的落地,预计燃料电池车2022年新增量有望达到8000~10000辆的水平,乐观预期2025年保有量可达到9~10万辆的规模。”中信证券在研报中表示。
中信建投亦在最新发布的研报中分析称,过去10余年来,氢能产业链的发展由燃料电池企业主导,燃料电池是当前氢能应用端最重要的部分。当前,我国燃料电池系统企业已具备批量化生产能力,但部分核心零部件仍依赖进口。终端应用方面,工业、交通、电力、建筑为氢能的四大下游应用领域,其中以交通运输领域为突破口。随着政策的加码、核心零部件的降本,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将逐步驶入快车道。
欧阳明高认为,现阶段,我国纯电动汽车应用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中部和南部,而北部、东北部、西北部分布较少,原因是这些地区冬季温度低,影响动力电池出力。相比之下,燃料电池受温度影响较小,电池余热可灵活转化利用,并且这些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较为丰富,由可再生能源制取的清洁低碳氢能供应能力强,燃料电池汽车具有较大的市场应用潜能。
“对照我国纯电动汽车从孕育到高质量发展的历程,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比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滞后约10年,目前仍处于产品导入期,正在进入应用成本快速下降的成长期。根据国内外主要燃料电池厂商产品测试数据,预计今后10年燃料电池成本将大幅下降、性能稳定提升。”欧阳明高表示,在全球氢能产业竞争中,我们要抓住机遇,努力实现氢能科技革命性突破,推进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的全面成熟,促进氢能在交通、工业等重点应用领域大规模市场渗透,抢占国际前沿阵地。
原标题:氢能“顶层设计”出炉 氢燃料电池车“风口”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