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 正文
 
美企逼韩国交电池核心技术,下一步谁受害
日期:2022-04-02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chengling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芯片的商业机密,在2021年最后没有抗住交了美国,芯片供给的生产信息、生产订单库存量、客户采购数量。韩国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半导体,表面上除了芯片代工制造等核心技术没有交出之外,被扒的一干二净。至于真正的核心技术,还是在美国企业手中。

有了生产信息、订单库存量等等客户信息,美国自然能搞得清楚,全世界谁要的芯片最多、什么价格,大数据一通分析完成,甚至是接下来某企业的新品、新技术发展节奏,全都明镜于心。

第一大支柱产业半导体的事件当然还没有作罢,美国在3月28日提议与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组建CHIP4芯片四方联盟,谁来主导自然不用我说多,结局如何谁也不敢推断。

眼下,另一支柱产业,电池业务,也开始了新一轮交锋。

动力电池技术被要求分享,汽车新冷战开始?

拜登上任,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归于统一,不再有“美国自己玩内燃机+汽油”,全部all in新能源车业务,先是让汽油和电组合,再是让电力主导,最后甚至是反应堆小型化。

福特、通用汽车,必须跟上新的执政发展策略,否则会被特斯拉等甩的越来越远。而加速,当然是要想办法。就在眼前,韩国政府和动力电池业界率先对外透露出了消息“美国汽车企业,正在要求/商议,韩国动力电池企业进行核心技术的共享”。

在之前,福特/通用汽车,分别与LG化学/SK化学签订了动力电池领域的战略合作协议,包括技术合作研发、产能供应、建厂等。如今,通用汽车向LG新能源提出了共享部分电池技术的要求,而福特汽车与SK On进行合作协商时,也提出了共享技术的方案。

上述,意味着美国传统汽车企业,在寻求更快速完成电池技术的提升,补齐自己在电动汽车的短板。更快速,可以是跳脱出以往的商业逻辑,跳脱合作、合资共同研发,而是直接拿来更现成可用的。

利用相对优势,拿下更多可支配、可控制资源,形成两极分化似的对抗(美国汽车工业Vs全球汽车工业)并拿到优势。如果用历史里发生过的案例进行同类描述,这已然与结束的冷战开始慢慢相似。


电池产业的传统格局里,有句话叫“动力电池看东亚”,意为全球最核心动力电池业务均在东亚,再深入解释一下,在中国、韩国。并不是说日本松下的能力不足,而是产能、成本、单价、供货量、技术先进性等综合考量下,中国/韩国的动力电池业务,有着极大的相对优势。

中/韩电池厂商能完成圆柱电池、方形电池、刀片电池、模块化电池等不同形式的供应,也能分别供应磷酸铁锂、NCM不同比例三元电池的供应。松下的动力电池主营业务,相对单一,再加之松下和特斯拉之间的深度绑定。

通用汽车、福特汽车所能想的办法,自然而然落到了韩国动力电池企业身上。好在,还不是政府行为只是企业行为,所以双方当前是谈判拉锯状态。韩国担心共享电池核心技术会让自己的根本被其他电池厂、车企“开源”,也担心被开源之后,丢失护城河优势。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句话,有点跃然纸上的味道。

通用要求LG化学提供核心数据,甚至实验室数据,理由是确保并验证电池安全性,毕竟不久前刚刚有一波雪佛兰的大召回。福特和SK化学的商讨细节,则还没有过多披露。韩国电池企业能使用的手段,是韩国《产业技术保护法》并不允许。

至于结果如何,从去年9月到今年3月底,7个月时间过去了,韩国通商部门和美国车企之间,似乎依然没有达成法律依据方面的协同。因为,美国车企和韩国电池企业之间,还在拉锯商谈。

接下来的局面是,芯片优先供应美国、电池技术被美国车企所索取,还有可能发生的,智能业务/数据等被索取,更多美国车企的相对技术/供应短板,会被关注。

全球化被重构,之中的中国汽车产业,压力与应对

动力电池技术如果被共享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降低美国车企的相关成本,补齐产品上续航/安全性等方面短板,都是浅层。深层则是,美国动力电池业务的进步上升,打破现有“看东亚”的局面,甚至把价格等相关原有规律破坏,实现资本/利润的流向转变。

已经发生的芯片荒、全球疫情、俄乌战争,掀起的连锁反应,已经告诉世界“传统全球化格局”不再,新秩序会在震荡后产生新结果。震荡周期,没人能判断,甚至决定。

这之中的中国汽车产业,会遭遇的压力包括:1. 原本全球链条的上下游资源供应与分配,如矿资源、粗加工资源、半成品;2. 高精尖领域的技术争斗,如芯片、动力电池;3. 软件/代码/计算领域的争斗。

第一点,正在经历,锂资源、芯片相关元素的供需不对等,让汽车相关传统运行环节发生变化;

第二点,是正在初步发生的,相对强势的向相对弱势的,索取优势技术,并开始尝试控制并调整市场相关规则;

第三点,则是将来可能发生的,比如对软件、代码等相对虚无的,进行控制。

3月26日,据报道,美国正在调查中国大型车企是否使用美国技术,包括,生产过程中是否有使用美国的技术、软件;生产过程中是否有使用美国的设备;生产过程中是否有使用美国的原料、产品。

如果这一爆料最终被证明为事实,那么对中国车企而言,接下来汽车领域的局面,显然会面临更大的压力。至于应对方式,已经在不同车企之中有了预案,也在国家层面开始了监管。

第一点,第二点,都在进行逐步调控,如芯片产业,鼓励本土产业的成长,且,不仅仅是规模层面的上涨,头部已经被制裁的企业,也在给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3月28日,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公布了解决芯片供应的方案,决定用“理论重构+系统架构重构”路线推进。包括,用面积换性能、用堆叠换性能、即便不用先进的制程也能达到好的效果。

换言之,华为的下一步,是更换相应的底层路线完成调整。而这对汽车产业的启示,将在于“倡导全栈自研”的中国车企们,感知/算法/软件领域的技术公司们,它们要不要考虑备选方案。以及,自己进一步玩内卷,会不会被反噬。

如,车机交互层面,车企基本上和相关芯片公司的研发节奏有深层绑定。且,为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头部车企基本都在追新、求新。但,同时,在现状之下,大家也不得不思考,是否会因为全球化格局的变动,让原本计划无法执行。

而无法执行,又有没有解决方案。实际上,主要的压力,在新势力车企身上,尤其是当下正在推出新车型的企业。出海计划、企业市值、未来融资等,都会面临压力。尤其是,在理想L9这种即将推出的新车上,已经开始了双8155理念的带动。如遭遇影响,以其之前的应对方案(芯片荒时期),能否提供后期补装倒是问题不大,而是直接失去了初步撕开市场的武器,智能化,它唯一依托的核心亮点,车内交互智能化。

节奏相对更稳的传统企业,在当前的压力下,面临的压力也有,但更多是受伤受损,而不是失败。

写在最后:


汽车产业里,可能发生类似于冷战似的争斗,但,不用过于悲观。因为,这种压力是全球承担,发起者自身也要承担“玩不转被反噬”,或者进一步离心离德的局面。

芯片领域,华为的换路一旦快速完成突围,中国相关周边产业都能得到利好,也会促生产业拥有第二条发展路径。

动力电池领域,需要担心的其实不算多,一方面在于锂资源的平衡,另一方面是相关企业也预警了可能性,也开始了技术思路的调整。比如,在初步完成去钴后,已经有企业公布了相关去镍的计划,再有钠电池等形式的组合,整体的变数处震荡上涨,再进一步下调的趋势。

软件、制造设备、代码、开发工具、安全等,存在变数。能从极限施压的角度看,也能从真正可能发生的角度看。压力,在软件。

优势在于,中国互联网应用生态的成熟度、技术能力够好,即便是遭遇制裁时,达到目前可预计智能执行的效果问题不大。如小鹏NGP、蔚来NOP、长城NAD等,结合精度地图,不完全依托视觉感知,也成了明显利好。

劣势在于,开发工具、底层等,受限较大,对汽车下一步的研发,现有车型的安全等,存在压力。研发扰乱,压力在新势力身上,安全扰乱,则在数字能力更弱的传统车企身上。

原标题:美企逼韩国交电池核心技术,下一步谁受害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太平洋号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