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加持+大体量市场需求,直接驱动储能赛道升温。
政策端来看,2020年,中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GGII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储能电池出货量48GWh,同比增长2.6倍;预计2022年国内储能电池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保守估计年出货量有望突破90GWh,同比增长88%。
2022年开年以来,各方玩家、众多储能订单或项目,使储能变成一条张力极大的赛道,且竞争日趋激烈。
据高工锂电不完全统计,短短三个月,国内储能订单涉及项目就有6个,涉及金额超9亿元,规模超3GWh。
除大额订单签约落地,众多企业也将目光锁定在了投扩建储能赛道上。据高工锂电不完全统计,开年以来,国内投扩建储能项目涉及金额达540.44亿元,涉及规模超81GWh。
从上述表格中,不难看出,储能市场势头已起,并呈以下两点发展态势:
1、参与主体多元化,意欲打造新的增长引擎。
2021年作为新能源市场快速崛起之年,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大幅攀升,全产业链大部分企业全年业绩均呈上涨态势。然而,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市场格局日渐形成,业绩增长逐步趋缓。
在此情形下,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成为关键。中创新航、国轩高科等动力电池企业,维科技术、ATL等消费类电池企业纷纷进军储能业务。另外,启迪设计、海螺水泥等跨界玩家也盯上这块“香饽饽”,大手笔入局,以期搭上储能市场东风,打造新的增长引擎。
2、产业链企业相互合作成为切入储能领域的重要方式。
从上表可以看到,启迪设计、中国天楹跨界玩家均通过与他方合作的方式切入储能领域。回顾去年,ATL牵手宁德时代、维科技术联合LG化学,不同领域企业之间合作开拓储能业务公告不断。
个中逻辑不言而喻,企业合作可有效分散风险,并充分发挥自身技术、资源、客户等优势,实现资源整合,互补互利,达到“1+1>2”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储能市场的快速崛起,我国相关政策也在不断更新。今年2月,合计发布储能相关政策动态就有18项。其中,涉及新能源配置储能政策及储能规划12项,电力市场改革政策3项,用户侧投资运营补贴相关政策3项。
从一众政策中,我们也可一窥储能行业的发展风向。
1、掌握核心技术是关键,新的商业模式是未来。
十四五新型储能规划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展储能关键技术研发,加速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关注多元化技术路线,重点区域试点示范;探索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拓展新型储能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明确新型储能独立市场地位,更加聚焦与细化储能应用场景;探索共享储能、云储能、储能聚合等商业模式应用。
2、电力市场改革将助推储能迎来需求高峰。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要求地方加快出台新型储能专项规划或发展方案,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预计今年电力现货市场和电力辅助服务市场配套政策将陆续出台。
储能凭借自身技术与经济等多重优势,作为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的重要应用,在上述政策的不断加持下,将有望逐步明确自身在电力体系中的地位,迎来发展小高峰。
3、用户侧储能项目蓄势。
分布式光伏风电鼓励及补贴政策的出台,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分布式风光投资,进而带动微电网和用户侧储能项目的爆发。能源价格高企背景下,将会有更多的高耗能的规上工商业企业考虑投资用户侧储能,实现自身能源合同管理。
4、海外储能市场需求强劲。
政策和市场化电力机制带来的高收益驱动下,储能项目已实现较好的经济性,发展优于国内,中长期伴随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提升,叠加锂电成本下降及电价上涨带来的经济性持续改善,预计海外储能需求持续向上。受益于此,一大批中国储能企业将迎来巨大机会。
业内分析指出,全球双碳目标下,储能系统的建设将作为碳中和关键步骤,成为下一个集中爆发的产业。基于目前储能市场格局还未完全形成,入局者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抢占市场先机。
原标题:储能赛道竞逐“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