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企业 » 正文
 
三峡能源光伏+治沙、沉陷区、农牧业,因地制宜创造生态效益
日期:2022-04-11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sy_zhuzelin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随着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不断成为热议话题,新能源的发展备受关注,作为新能源“顶流”的光伏发电,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阔,在带给人们绿色能源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应用惊喜。三峡能源在光伏开发中,探索出了一条“1+1>2”的模式路径,在一排排蓝色的光伏板下奏响独具特色的“三峡乐章”。

“光伏+荒漠”,传唱生态建设“合奏曲”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家园。荒漠化防治是关系人类永续发展的伟大事业。”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四分之一,造成生态系统失衡,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小,对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十年前,三峡能源便将新能源业务拓展至毗邻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的宁夏,努力奋斗与宁夏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塞上江南”。2014年12月,三峡能源宁夏沙沟光伏电站建成投产,建设过程中,三峡能源下了不少“功夫”:采取边施工边绿化措施,在原本植被覆盖率较低的沙质土壤上播撒草籽、播种草皮;结合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土地性质,采用草方格方式固沙和储存水分;此前当地治理沙漠化普遍采用的是沙蒿,该植物非常容易生长且对自然条件要求低,但也容易引起鼻炎,三峡能源在与植物专家沟通后选取了杨柴、老瓜头等植物防沙固沙,成本较高但生态环保和健康效益更加显著。


宁夏沙沟光伏电站

宁夏沙沟光伏电站首“演”成功后,三峡能源在内蒙古、山西、青海、甘肃等荒漠化地区不断复制和推广这一治沙模式,与当地人民群众共同传唱生态建设“合奏曲”,上演一幕幕三峡能源“驯沙记”,探寻建设新能源的“经济绿洲”。


青海格尔木光伏电站“草方格”治沙

经验不断丰富、模式逐渐成熟,2021年,三峡能源积极响应国家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光项目建设号召,在更大的舞台上作出更大的生态建设贡献。

2021年10月,由三峡能源携手亿利集团联合投资建设的国内单体规模最大光伏治沙项目——内蒙古库布其光伏治沙项目开工建设,这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有效实践和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行动,是向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的重要示范。光伏组件铺设在库布其的沙漠上,能够发挥“一举多得”的作用:铺设密度大,有效挡风防风,阻止沙尘飞扬与沙丘移动;吸收光照,降低土地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水分累积;能够遮阴,明显改善植物生长环境;光伏板投入运行后,将为沙漠增加清洁能源供给,解决后续防沙治沙的用能需求,实现沙漠地区太阳能资源高效利用和沙漠变绿洲的双重收益,走出一条沙漠治理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成功道路。


内蒙古库布其光伏治沙项目开工

“光伏+沉陷区”,唱响环境治理“主旋律”

为绿色生活赋能是三峡能源的品牌口号,既要提供清洁电能,更要聚焦环境治理。

跟随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步伐,三峡能源在2015年便开始探索和布局光伏与生态治理的最佳模式,在采煤沉陷区这片“黑色”区域探索“绿色”模式。2017年12月,三峡能源在安徽“两淮”的领跑者项目——淮南水面漂浮光伏项目顺利并网发电。经过一系列方案设计、论证、数据计算,项目全面采用漂浮式建设工艺,在4800亩采煤沉陷形成的水面完成总装机15万千瓦的组件安装,减少了支架基础、电缆沟工程以及场内道路施工等作业量,同时,传统电站每块电池板均需安装太阳能跟踪系统,而漂浮式水面光伏电站的整体性极大减少了太阳能跟踪系统的安装和运行,降低了建设成本。上层电池板的遮挡减少了光合作用,抑制藻类大量繁殖,下层水面用于水产养殖,在提高单位面积经济产出的同时净化和治理沉陷区水体。


安徽淮南15万千瓦水面光伏电站

在采煤沉陷区的治理道路上,三峡能源越来越“轻车熟路”。2021年10月,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综合利用采煤沉陷区闲置水面最多的漂浮光伏电站首期25万千瓦在安徽阜阳正式开工建设,这是长三角地区唯一新能源大型风光基地项目——三峡能源安徽阜阳南部120万千瓦风光电项目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更大面积的采煤沉陷区开展光伏电站建设,运用“渔光互补”和“农光互补”两种模式,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综合治理具有显著的示范效益和巨大的推广价值,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和当地产业政策高度衔接的范本,对进一步优化资源型城市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光伏技术发展等做出积极贡献。


安徽阜阳南部120万千瓦风光电项目开工

在山东、山西等采煤沉陷地区,三峡能源坚持唱响环境治理“主旋律”,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山”理念,把采煤沉陷区黑色“包袱”变绿色财富。

“光伏+农牧业”,奏好乡村振兴“交响乐”

光伏项目建设要土地,而我国可用来建设光伏电站的土地资源有限,必须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打造“立体式”效益的光伏电站,创造更多收益。

在吉林双辽,三峡能源投资建设了总装机19万千瓦的农业光伏电站,合理利用农牧业大棚、畜舍棚顶及大棚、畜舍之间的空间安装光伏组件,棚内、棚间进行农牧业养殖,棚顶进行光伏发电,在不改变土地属性的前提下,“一地多用”“一地多产”,在围绕光伏发电与种植业、养殖业有效结合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光伏发电、农牧经济的协调统一。


吉林双辽农业光伏电站

相较于传统光伏电站,“光伏+农牧业”模式有效缓解了日益突出的用地矛盾。光伏板上发电,板下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与环境种植不同的农作物。伴随着农业科技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此种模式可大幅提升区域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的,兼顾农业用电和商业用电的双向要求,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目前,服先光伏电站已陆续试验开展了食用菌种植产业;引进西门塔尔肉牛1000余头,形成设施完善的专用圈舍37栋;养殖锦鲤1万余条,林蛙3万只。后期将引进养花、旅游观光等多样经营模式,在实现光伏发电效益的基础上,形成规模化、特色化的农牧业模式。

三峡能源投产的百余座光伏电站分布在青海、山西、江西、河北等21个省份,结合地方特色在板下种植花椒、金银花、沙棘等,“光伏+农牧业”模式在三峡能源的版图中不断复制、拓展,为农民增收、为土地增效、为绿色赋能,在千乡万村中奏好乡村振兴“交响乐”。


江西万安10万千瓦渔光互补项目

光伏板下的“三峡乐章”蕴含着开发模式的无限可能,蕴含着光伏发电的新增长点,也蕴含着国家政策的激励导向。三峡能源已探索出了一条光伏与生态建设、环境治理、乡村振兴的多种结合、互补的开发模式,实现不同产业的有机结合,为清洁能源最优化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原标题:三峡能源光伏+治沙、沉陷区、农牧业,因地制宜创造生态效益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光伏們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