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 正文
 
新能源车价持续涨价潮,下半场竞争靠什么?
日期:2022-04-11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chengling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今年3月以来,我国新能源车价迎来“普涨潮”,记者采访发现,这既与新能源汽车领域大量原材料价格飙升、新能源车补贴大范围“退坡”有关,也暗合了新能源汽车领域加速整合发展、“优胜劣汰”的趋势。业内人士分析,围绕已经具有明确战略布局的龙头企业,以企业战略布局推动行业战略布局的方式,整合上下游资源,同时加快国家战略布局的构建,才能确保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发展、实现多方共赢。

各级别新能源车价格普涨

2021年末至今,各大新能源车品牌启动了“涨价潮”:先是比亚迪、哪吒、零跑、极星、飞凡等陆续宣布涨价,此后,长城欧拉、上汽荣威、威马等多个新能源品牌的多个车型也相继涨价。

从涨价幅度看,少则1000-2000元,多则上万元。以欧拉汽车为例,3月1日正式宣布对欧拉好猫GT版售价进行调整,调整后售价为14.7万元起,而此前同款车补贴后售价为13.5万元,调整后涨价1.2万元。

威马汽车日前也宣布2022款EX5-Z PRO全能版和Lead创领版售价分别上浮3000元和4000元。吉利旗下的几何A Pro售价全系上涨1100元,EX3功夫牛全系上涨7000元。特斯拉中国官网显示,目前Model 3 高性能版的价格已调至 36.79 万元起,较3月10日的34.99万元上涨1.8万元;Model Y长续航、高性能版的价格分别为37.59万元和41.79万元,较3月10日分别上涨1.8万、2万元。

小型新能源车产销“大户”上汽通用五菱,3月23日也选择对旗下MINIEV、NanoEV、KiWi EV车型官方指导价进行上调,调整范围为4000-8000元。

涨价背后:成本飙升、补贴退坡、供应链不稳

接受新华财经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新能源车“普涨潮”的核心原因有三大因素:一是大量原材料价格持续飙升,导致以动力电池为核心的成本持续快速上扬;二是新能源车补贴大面积退坡,“退坡效应”引起“涨价潮”是必然趋势;三是一些刚刚闯入新能源车赛道的车企,缺少战略布局和车辆持续生产的综合能力,在大量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下,被迫跟涨。

首先是原材料价格持续飙升,导致车企“不堪重负”。

2021年以来,锂、镍和钴等上游的原材料大幅上涨。2021年,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从年初的6.8万元/吨持续上涨,如今价格约50万元/吨。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两次涨价,按高端新能源汽车估算,每次涨价都相当于推高了每辆车1万元的成本。

“锂矿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上没有完全标准化,作为非标准大宗商品交易所定价产品,价格更容易遭到复杂因素的影响。”深圳平石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张天运介绍,如锂精矿的供应产地和定价主要来自澳洲,中国则是最大电池生产和销售国,肯定会被遭遇“原料飙升”的压力。

其次,退补”造成汽车涨价压力猛增。

根据财政部等四部委的通知:2022年1月1日起,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1年基础上退坡30%。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表示:“一些国内新能源汽车盈利能力还不强的厂商,无法自行消化成本上涨,只能将价格向下游终端消费者传导。”

再次,由于缺少战略布局导致大量基础零配件“受制于人”,供应链动荡后,价格上涨成为必然。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徐毅介绍,2021年新能源汽车“井喷式”发展掩盖了不少赛道“新玩家”暗藏的问题,“比如,目前中国‘造车新势力’基本采用的都是类似一体压铸的模块化总装模式,车企并不掌握供应链核心产业,关键元件及零部件严重依赖上下游企业或者进口,这是导致从减配到加价的核心原因。”

专家:推动“企业战略+行业战略+国家战略”方能占稳先机


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是锂、镍等正极材料的矿产资源面临着3-5年的产能扩张周期定律,另一方面则是电池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将推动续航能力300公里以内的小型新能源车、600公里以上的纯电动车价格上扬。这意味着,车企只有加快应对对“涨价周期”的中长期的产业布局,才能更为高效地把握企业发展脉络。

徐毅分析,战略布局也分为企业自身的战略布局、行业战略布局、国家战略布局。以上汽通用五菱为例,围绕打造电池、电驱、电控、商贸服务、机器人‘五个百亿’的产业,核心目标就是加强市场资源、设计资源、原材料资源、技术资源等多个领域的产业链整合能力。这些整合能力恰恰是中国新能源车行业迄今为止仍然较为突出的‘短板’。”

此外,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国家战略方向宜加快出台。可将动力电池材料纳入国家战略储备资源管理,设置专项基金,支持和鼓励国内企业收购国外电池材料资源,以确保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安全。

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等领域的全球资源有限,即便是行业龙头企业,其扩张能力、吸纳能力、辐射能力最多也只能进入到动力电池生产链条中,很难“逆流而上”进入到以矿产资源为核心的原材料布局领域。这意味着在新能源车赛道领域,国家应加快布局基于锂、镍、锰、钴等资源的全球布局,避免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被国际资本“薅羊毛”。 

原标题:新能源车价持续涨价潮,下半场竞争靠什么?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新华财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