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的新型储能技术,包括新型锂离子电池、飞轮、压缩空气储能等,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也是构建我国能源产业新生态的重要领域,还将为我国“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持。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这意味着,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迎来重大政策红利。
从2021年7月15日出台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到近期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不到一年时间连续出台两份关于新型储能产业的重要政策,通过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加快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全面发展已然成为国策。《“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明确指出,我国在步入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新阶段后,呈现出明显的“四期”并举的特征:一是能源安全保障进入关键攻坚期;二是能源低碳转型进入重要窗口期;三是现代能源产业进入创新升级期;四是能源普遍服务进入巩固提升期。新型储能对于我国未来应急用电乃至常规用电的便利性、灵活性和安全性,都将起到日益关键的作用,也将以更加清晰的能源转型技术路线和发展模式,带动能源系统形态发生根本性变革,形成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
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有助于我国能源产业形成多元化储能格局。全球能源革命加速,电气化趋势不可阻挡。随着新能源技术的进步,近十多年来,风电光伏度电成本大幅降低。根据知名国际投行Lazard研究,2009~2019年,世界风电度电成本下降70%,光伏度电成本下降89%,目前新能源的度电成本已低于化石能源度电成本,新能源平价时代已经到来。面对大量“生产”的新能源如何高效储备,这就需要相应新型储能产业链的进一步成熟。
国家政策层面的引导与鼓励将推动相关新兴产业发展,有望形成技术驱动下的产业升级。在《实施方案》中,技术创新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六大任务方向中排在首位。这六大任务方向包括:技术创新、试点示范、规模发展、体制机制、政策保障、国际合作。近年来,我国储能企业持续加大技术投入。据研究机构统计,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储能行业研发强度分别达到12.64%、18.71%和15.64%。尽管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但中国储能企业投入力度不降反升,2021年也依然保持了比2019年更高的研发力度,充分体现了储能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和对行业发展潜力的认同。新能源与新型储能技术相互结合、共同发展,将成为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力方向。
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加快发展,将为我国长久能源安全提供助力。近年来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充分说明能源自主关乎一国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从战略安全、运行安全、应急安全等多个维度,加强能源综合保障能力建设。目前,全国多地先后要求新能源电站配置5%至20%储能,接下来需制定面向新能源开发配置储能的全面激励机制,从而激发新型储能发展,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升能源资源配置能力。
当然,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除了政策扶持外,更需要市场自主培育,引入更多资金人才,建立与之配套的金融资本平台。基于储能产业的巨大潜力,各大资本正跃跃欲试。近期,中创新航已经发布港股IPO招股书,便携式储能赛道龙头华宝新能源正在冲刺创业板IPO,更多的储能系统集成商计划上市IPO。目前,新型储能产业还处于从0到1的起步阶段,相信随着政策红利的释放及产业的发展提速,相关企业的融资规模和估值水平都将不断提升,形成企业获得更多资金用于技术研发——产品和服务质量持续升级——企业获得更多经营收益的良性循环,推动产业做大做强。
未来,不断深化配套市场机制,为储能行业发展创造有利商业运营环境,鼓励更多企业和资本加入,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应用达到更高的水平,提升能源供应系统的灵活性、经济性和安全性,推动主体能源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更替,推动电力体制改革和促进能源新业态发展,这将成为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所承载的时代重任。
原标题:新型储能迎来规模化发展红利 加速市场化是产业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