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储能上游原材料涨价,牵动着能源行业很多人的心。去年第四季度,锂电池储能项目中标价格普遍在1.3元/瓦时以下,今年4月平均中标价格为1.5元/瓦时,价格上涨15%,却依然没有停止的迹象。
“相比传统能源的资源属性,新能源是技术驱动型而非资源依赖型产业。风机、光伏、储能系统的定价权如果过度依赖上游原材料,不符合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很难健康可持续发展。”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田庆军认为,储能产业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其产品核心成本的下降也应该遵循技术创新驱动成本降低的规律。储能产品定价权应从目前过度依赖原材料,回归理性。
自研电芯是储能企业核心竞争力
受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去年以来,储能电池原材料持续涨价,尤其是碳酸锂价格从去年初的5.5万元/吨飙升至目前的超过50万元/吨,产业链持续承压。但即便如此,过去一年,储能行业“内卷”、超低价中标的现象依然较为普遍。
储能行业目前处在市场规模化爆发前期,行业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了不同背景的各路企业入局,做风机、光伏、汽车等起家的统统涌入,技术背景、根基等前期积累的不同导致储能产品良莠不齐。
田庆军认为,投资主体应谨慎对待储能产品,重点关注储能企业的技术指标、产品性能,尤其是电芯供货保障能力。拥有自研电芯的储能厂家更有能力保证交付、质量和成本控制。“从当前供应形势来看,电芯产能有限,有自研电芯能力的储能企业对于业主的中长期利益更有保障。”在他看来,储能行业应进一步提高集中度,减少重复投资和同质化竞争。
储能的价值应在动态交易中体现
目前业界普遍担心,原材料涨价直接拉高企业投资成本,会影响行业投资积极性。但田庆军认为,储能的本质是交易,其价值要在电力市场的动态交易中体现。“不同于风电、光伏通过发电获取收益,储能依靠充放电和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实现价值。随着全国电力市场建设逐步完善,用储能的静态成本来评估投资收益并不科学,应当看到储能具有多重价值。”
市场也探索出一些可行的商业模式。在电源侧,储能与发电机组联合,用于改善发电电源调频性能、促进新能源消纳;在电网侧,储能可以减少或延缓电网设备投资、缓解电网阻塞,为电力系统提供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在用户侧,储能主要通过峰谷价差获利。
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稳定器”,储能战略定位已获得广泛认可。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此前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
“30%的降本目标有难度也有希望。”田庆军指出,经济性是衡量产品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电芯占储能成本的60%,可谓“得电芯者得天下”,远景智慧储能坚持全栈自研,掌握电芯的开发、测试、验证等环节的技术核心,通过材料优化、可靠设计和先进工艺,可进一步提升电芯能量密度、循环次数,进而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此外,储能冷却系统、交流侧等其他与原材料无关的部分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环节。
性能、安全、降本是行业共同努力方向
从长远发展来看,田庆军认为,储能企业应当在“性能、安全、降本”三个方向齐发力,提供更适用于具体项目场景的产品和服务,帮助业主获取更高的收益率。但产品如何同时兼具性能、安全和低成本这个“不可能三角”,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
首先,随着储能价格机制逐步厘清,按效果付费将倒逼储能企业持续提升产品性能。比如,远景能源通过智能物联操作系统等数字管理技术,对发电功率和电价实时预测,给业主提供最优的充放电策略,可显著提升储能全生命周期吞吐电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
其次,通过技术创新和供应链合理降本,提高各环节的技术水平,减少电芯在全寿命周期的衰减,释放出更多电量,是提高项目收益的关键要素。储能冷却和集成方式对大容量电芯运行性能也有明显影响。远景智慧储能采用液冷产品技术路线,在提升电芯使用一致性、减少电芯性能衰减的同时,还将自身耗电量降低30%左右。
最后,在行业致力于降低成本的当前,反而应当加大对安全的投入。企业要严把电芯质量关,做好电气设计保护、电池热管理,重视储能运行状态监测、消防报警和灭火,确保储能项目安全运行零事故。
田庆军预计,今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量可能会超过5吉瓦/10吉瓦时,其中90%以上为磷酸铁锂电化学储能。这意味着储能规模将在2021全年2.4吉瓦的新增装机量基础上翻番。
原标题:田庆军:储能产品定价权应回归技术创新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