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涉及创新新能源开发利用模式、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完善支持新能源发展财政金融政策等举措,旨在锚定至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
“这是一个令人备受鼓舞的方案!在这个政策制定过程中,我有幸三次参与其中评审及论证等工作。总体来说,新政策给新能源发展大幅留白了。以后风光资源的开发、建设、运营,以及资本、金融、税收等政策支持就可以得到顺利突破。这是一次革命性的、影响深远的政策。”风电及光伏产业链龙头公司明阳智能董事长张传卫5月30日晚如此对记者说。
政策力挺新能源发展确实很有必要。近年来,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飞速成长,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并已基本进入平价无补贴的发展新阶段。作为我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重要一环,光伏行业在“向阳而生”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自身健康有序发展之路。
如果说“滚滚而来”是光伏行业的大势所趋,那么“不进则退”,则是洪流中企业的真实写照。
头部企业积极“垒高城墙”;二、三线厂商伺机“弯道超车”;“跨界选手”意图“分一杯羹”——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一季度,光伏产业链上硅料、硅片、电池片和组件四大制造环节的拟扩产规模分别达到62万吨、72.5GW、66.8GW和68.5GW(不含远期规划),各环节皆呈现快速扩张趋势。
狂飙突进的背后,并非毫无方向的“大水漫灌”。动辄百亿的投资规模,构建起业内巨头的一体化版图;“双碳”背景下的行业前景,引来“天外飞仙”的下场竞逐;日新月异的技术路线,则指向行业格局的变革方向。
整合:上下游抢滩
垂直一体化,几乎成了当下每家光伏链上企业的“心之所向”。而“拥硅为王”的导向,则让“向上游去”成为整个光伏产业的“步之所趋”。
以硅料环节为例,可谓新老势力齐聚,群星璀璨。一开年,硅料巨头大全能源即抛出百亿定增,加码多晶硅。项目建成后,公司将在新疆石河子和内蒙古包头分别运营10.5万吨和10万吨多晶硅产能,进一步挖深“护城河”。
圈内的企业加紧筑高壁垒,圈外的忙着攻城略地。更多产业链中下游企业,出于提升供应链稳定性的考量,纷纷将触角伸向上游多晶硅料端。
如单晶硅业务做得如火如荼的上机数控,于今年2月宣布,拟投资118亿元建设年产15万吨高纯工业硅及10万吨高纯晶硅生产项目,以保障自身原料供应。
去年业绩“很受伤”的中来股份,也表示要把原料“捏”在自己手上,欲斥资140亿元,在山西太原投建年产20万吨工业硅及年产10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
就连一直坚持产业协作的中环股份,也在近期踏出了纵向整合的探索步伐。4月7日,公司与TCL宣布,将在内蒙投资206亿元,建设项目包括12万吨高纯多晶硅、国家级硅材料研发中心等。对此,有行业研究员笑言:“如今光伏这一行,没人逃得过把产业链抻长。”
卡位:外来者入局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已公布新建、拟建多晶硅项目的新进企业约16家,规划产能预计超过170万吨/年。
看似无比“内卷”,实则汹涌澎湃的光伏行业,也“席卷”了更多产业资本涌入。
175亿元“砸向”多晶硅,“双硅龙头”合盛硅业的霸气出击,源自一份“光伏梦”。受益于下游需求端的强劲反弹,公司在扩张主营产品工业硅、有机硅产能的基础上,拟新建20万吨高纯多晶硅产能,拓展产业版图。
今年2月,总投资228亿元的吉利科技“硅谷”项目在湖北襄阳开工。目前,项目首期2000吨多晶硅已顺利投产。预计全部建成后,“吉利硅谷”将具备6N太阳能级多晶硅加工制造能力,生产规模达每年5万吨,实现产值100亿元左右。
宝丰集团的“胃口”更大,从硅料完整覆盖至电站,剑指光伏全产业链。2月25日,宝丰与酒泉市签订合作协议,总体规划建设35万吨/年工业硅、30万吨/年多晶硅、50GW拉晶切片、30GW电池组件生产装置,以及配套15GW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电站。(两大千亿巨头首 “闯” 光伏一体化,谁是下一个隆基?)
“跨界而来”的还有清电能源。公司今年3月宣布,正在新疆哈密市打造光伏硅基示范产业园。整体规划为年产40万吨工业硅、20万吨多晶硅、60GW单晶硅拉棒切片;预计在5年内分3期建设完成。
同样在3月,宁夏晶体新能源材料项目开工,系硅料巨头东方希望打造的集光伏新材料、新能源、农光互补等上下游一体化循环经济全产业链项目,总投资1500亿元。一期规划建设年产12.5万吨多晶硅、14.5万吨工业硅以及10GW单晶、10GW切片、10GW电池、25GW组件等。
简单统计,仅上述5家“外部龙头”,就豪掷了近百万吨的多晶硅投建计划,其进击光伏制造链的野心一览无余。
根据硅业分会统计,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已公布新建、拟建多晶硅项目的新进企业约16家,规划产能预计超过170万吨/年。
变革:性价比指路
更为激烈的技术路径厮杀,则发生在电池环节。与上一轮周期相比,N型电池技术路线多元,主要包括TOPCon、HJT和IBC三类。
将“单位度电成本”视为第一性原理的光伏行业,也将“降本增效”的变革思路贯穿于全产业链。
作为一线多晶硅供应商中率先押注颗粒硅技术的企业,协鑫科技早在2020年底便实现了颗粒硅的量产。截至2021年末,公司拥有硅料产能7.5万吨,其中颗粒硅3万吨。另据规划,公司未来有望形成50万吨的颗粒硅产能。
据了解,颗粒硅是多晶硅的形态之一,采用的生产工艺为硅烷流化床法。而当前业内更为主流的产品形态,系通过三氯氢硅西门子法制造的棒状硅。相较于后者,硅烷法制造颗粒硅具有能耗低、资本强度低、生产流程短、降本空间大等优点;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对设备及生产安全性要求高,硅粉单耗高、辅材费用高等问题。
从实际发展来看,日趋成熟的技术,已落地为饱满的在手订单。2021年2月至今,协鑫科技先后拿到隆基、中环、晶澳、上机数控、双良节能等多家企业的数个百亿级硅料采购长单,“预定量”超70万吨。
凭借一项百亿投资计划,中来股份成为颗粒硅赛道上杀出的“新玩家”。据披露,公司此次投资项目的主要技术来源为国内科技企业,其自2017年起逐步完成硅烷生产车间和多晶硅裂解车间的建设,并完成了小试和中试。
面对“新入局者”,协鑫科技中央研究院执行院长蒋立民曾回应道:“我们当前要做的就是守住专利与人才,延缓颗粒硅技术扩散的进程,同时不断创新,保持颗粒硅技术的领先。”
更为激烈的技术路径厮杀,则发生在电池环节。2022年,被视为中国N型光伏电池技术规模化量产元年。与上一轮周期相比,N型电池技术路线多元,主要包括TOPCon、HJT和IBC三类。
在这场以电池为核心的技术争夺赛中,垂直一体化企业正“冲锋陷阵”。晶科能源于今年年初抢先推出N型量产项目——安徽一期8GW N型TOPcon电池产能。天合光能也在近日召开宿迁8GW TOPCon电池项目启动会,计划于今年下半年投产。另有隆基手握TOPcon与异质结双向实验室记录,东方日升力推大尺寸的异质结组件……
此外,以市场需求决定发展节奏的专业化电池企业,也在加速布局新技术。通威股份继去年投产1GW HJT中试线和1GW TOPCon中试线后,今年又宣布斥资120亿元,投向32GW高效晶硅电池项目。公司称,未来将适时导入新型电池技术规模化量产,进一步推进大尺寸、薄片化发展趋势。
基于IBC技术,爱旭股份则将研发重心放在了N型ABC电池上。据董事长陈刚透露,公司目前N型电池规划产能52GW,其中珠海基地6.5GW量产项目正有序推进中,预计今年三季度可建成投产。
技术驱动企业提早布局,同时也牵动着产业的整体变局。对此,有券商研报判断,具备先发优势的企业有望得到超额利润,格局进一步集中。成本下降的钥匙大概率仍将握在资金实力更加突出、经营经验更加成熟的头部企业手中。
综上所述,再通读刚刚出炉的《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局内人不禁会心一笑——扩产有理!
原标题:光伏投资热:奔向一体化,“卷”出性价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