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以来,各地氢能产业相关政策密集出台。湖北、浙江、广东等多地发布地方能源发展规划,不约而同加大加氢站建设力度,并提出明确的建站目标。
目前,我国加氢站数量已位居世界第一,氢能产业发展正进入快车道。但记者注意到,由于氢能产业链涉及环节众多,各环节管理部门职责分工尚未明确,虽然近期部分地区陆续出台了加氢站管理暂行办法,但更多地区仍在探索相关标准法规与政策体系建设中,加氢站管理明显跟不上发展的速度。
政策频出 力推加氢站建设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刘亚芳4月8日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大会上指出,截至今年4月,我国已累计建成加氢站超过250座,约占全球总数的40%,加氢站数量居于世界第一。
近期,各地氢能相关规划政策的频频出台无疑将成为加氢站建设的强力“推进剂”。
如5月16日,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发布《广州市加氢站管理暂行办法》,提出通过资金配套扶持、金融贷款扶持、用地政策支持等手段,推动加氢站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同日东莞市发改局印发《东莞市加氢站“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底前全市共建设加氢站29座,到2030年力争建成54座,几乎翻番;5月24日,成都市经信局印发《成都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力争规划建设(含改建、扩建)40座加氢站,适当加密示范区加氢站布局,初步建成高效便捷的加氢站服务保障体系。此外,近期,兰州、无锡等市均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的顶层规划、扶持政策或者管理办法。
中泰证券分析认为,“双碳”背景下,各地为促进能源结构转型,积极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加氢站作为氢能应用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政策大力支持下,建设步伐将进一步提速。
规划许可成掣肘 联动工作机制待建
与此同时,热度持续升温的加氢站建设对各地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国家层面对加氢站的统筹规划政策尚未出台的情况下,已出台加氢站管理办法的地区仍面临旧站的改进问题,而尚在探索阶段的地区从加氢站规划开始就面临重重阻碍。
目前,全国多地已将加氢站纳入燃气设施进行管理。这意味着加氢站作为燃气设施,首先需要符合当地加氢站建设规划,即要以取得规化许可证作为前置条件,相关部门才会受理报建。
“现阶段,对于尚未出台加氢站建设运营管理办法或管理办法未明确的地方而言,获得加氢站规划许可的难度较大。”上海舜华新能源系统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阮伟民举例称,比如,现有加油站要想扩建为油氢综合站,受“邻避效应”影响调整土地规划难度很大;又如,相关单位想在公交场站、物流园区、厂区等区域内增建加氢站,要取得规划许可也并非易事。
北京海德利森科技有限公司华中地区销售总监谢继伟更是直言,一些尚在探索加氢站建设的地区,由于尚未确定整体的加氢站管理办法,已建成的加氢站处于停滞状态的不在少数。“只有加氢站牵头管理部门对氢能产业发展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才能够更科学地进行管理规划,进而推动整个区域氢能产业有序发展。”
谢继伟同时指出,要在政策层面避免让“推广加氢站建设”成为一句空话,就需要各地住建部门、安监部门等相关部门建立联动工作机制,真正形成统一协调“战线”,共同督促加氢站建设的有序推进。
综合施策强化管理 加氢站建设要量与质并重
在阮伟民看来,在加氢站日常安全管理方面,也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首先,要避免为了追求低运营成本而疏忽员工专业素养提升的重要性,以致于增加加氢站的安全运营风险;其次,部分简易的、撬装式的加氢站并非严格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由此产生的安全隐患亟待引起重视;最后,由于不少地方氢源供应紧张,导致加氢站运营单位常常抱有“拉到篮里就是菜”的心态,忽视确保氢气质量,从而对燃料电池及氢能产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目前,多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发布了区域性的加氢站政策,随着产业实践不断增多,各地政府、企业以及相关研究院要及时发现问题并积累经验,不断完善现行管理方式。”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家港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韩涤非指出,同时希望国家层面针对加氢站的顶层规划能够尽快出台。
此外,在谢继伟看来,对加氢站的管理也不应只局限于加氢站本身。加氢站建设更多需要结合周边市场需求进行规划,以场景带动加氢站发展。“相关企业也不能仅为了响应政府号召只着眼于加氢站数量的增加,却忽视市场需求,进而制约氢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我国加氢站数量世界第一,监管“瘸腿”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