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中国公有云市场整体规模接近2000亿大关,云巨头们却集体降速收缩,云计算在中国走过了野蛮生长的时代,站在了新的历史拐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云计算产业生态也逐渐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发展的趋势,很多企业也纷纷向云业务方面转型。
鹏博士成立于1985年,是一家民营电信增值服务公司。2020年以来,鹏博士开始向云业务转型,提出“云网一体化”发展战略,通过和通信运营商、云计算厂商的合作与资源互通,打造“云+网+应用+服务”融合解决方案。
实际上,在向云业务转型以前,鹏博士自2010年起陆续投入近18亿元收购长城宽带,将宽带网络装进家家户户,号称是继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之后的第四大电信运营商,也是中国最大的民营电信运营商。
然而,虽然头顶光环,却难掩依附基础电信运营商的本质。
长城宽带的业务实质属于二级宽带,只能通过租用基础运营商的宽带进行转售,以及提供装维、代维等增值服务,本质上是依附于基础运营商而存在的,虽然价格便宜,但是网速较慢。当移动、联通、电信三家打起价格战时,没有竞争优势的长城宽带市场份额被迅速抢占。2020年,鹏博士低价出售了包括长城宽带在内的4家公司,合计仅100万元。
逐渐剥离宽带业务的鹏博士主动向云业务拓展,目前主营业务分别为智慧云网业务、数据中心业务、家庭宽带及增值业务与工业互联网及数字经济产业园业务,其中,智慧云网业务在2021年贡献了过半的营收。
乘着云计算的东风,鹏博士似乎找到了新的增长曲线。然而梳理其业务本质,或许并非那么光鲜。
研发能力存疑 云计算业务不改其“依附”本质
鹏博士的智慧云网业务主要是与市场主流公有云厂商签订合作协议,由云厂商提供云计算相关的技术与产品,鹏博士提供网络产品、技术与运营维护服务,帮助客户上云。在产品技术发面,鹏博士与主流云厂商共同组建研发团队,联合研发强竞争力产品。
由此来看,虽然战略是向云业务转型,但其本质上依然是依附于云厂商提供的技术与产品,在此基础上提供接入、运营维护等相关服务。
同时,依附的本质在研发投入方面也可见一斑。
根据年报显示,2021年鹏博士的研发费用为1.75 亿元,较上年减少 16.55%。截止2021年底,公司研发人员的数量为451人,占公司总人数的12.97%。而研发人员的学历方面,具有学士及以上学历的研发人员占比不足30%。
与此同时,由于债务承压,2021年6月鹏博士以16.5亿元出售了5个数据中心所涉及的全部资产,虽然标榜“轻资产、重运营”,但这也与云计算的重资产运营模式背道而驰,也间接表明了,鹏博士当前或许并不具备重资产经营的能力。
此外,2022年4月,鹏博士太古云通获得阿里云官方授权认证,成为阿里云旗舰级代理伙伴,可为用户提供给予阿里云技术支持的云计算产品或服务。
看似与阿里云的牵手合作更加紧密,然而阿里云网站的代理伙伴页面显示,此项代理属于咨询与销售类,代理伙伴是指具备阿里云产品咨询、销售和服务能力,获得阿里云授权、可通过面向用户提供与阿里云产品/服务相关的推广、咨询、技术支持等服务,引导用户至阿里云官网购买阿里云产品和服务。
2021年,鹏博士的销售费用为5.30亿元,是同期研发费用的3倍之多。
从依附于基础电信运营商,到依附于云巨头,鹏博士何时才能“独立行走”?
“探索海底”以止损告终 未来继续押注在氢能?
2017年,鹏博士通过旗下子公司与Google、Facebook联合建设太平洋海底光缆项目,是世界第一条直接连接中国香港和美国洛杉矶的海底光缆系统,投入金额超30亿元人民币。
然而项目完工之后,却一直未能投入运营。2021年10月,美国政府陆续取消中国企业在美国的电信运营牌照,严格禁止中国企业参与包括国际海底光缆等中美国际电信业务。
受到政策的影响及公司流动性的需求,2022年2月,鹏博士将该项目转让,对价为1.6亿美元,止损求生。
今年5月,鹏博士宣布进军氢能新能源产业,与深圳产投集团成立双碳产业基金,入股千懿氢能。而千懿氢能在2021年通过对德威新材子公司的增资,或许可以获得德威新材之前对美国燃料电池公司收购而来的氢燃料电池技术。
虽然氢能作为未来的能源转型方向,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也存在很高的技术壁垒,距离未来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仍有待时日。
而鹏博士作为通信行业老牌企业,转型云业务尚在进程之中,与氢能的上下游产业链并无直接关联,同时也没有清洁能源的发展背景。进军氢能源行业,虽然可以拓宽氢能使用的想象空间,但真正可以实现的可行性又有几分?
原标题:鹏博士止损海底光缆项目又要押注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