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扩张和政策不断完善的双重作用下,我国构建起了庞大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共充电网络体系。然而,公共领域充换电设施布局不合理、利用率不均衡等问题依然存在,造成部分区域充电难现象频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购买和使用。推动公共充电设施运营考核制度的出台和落实,能够有效促进公共充电桩使用率提高,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出行便利性。
充电设施布局不合理、充电潮汐效应明显,导致公共充电设施利用率较低
现阶段,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不合理、充电潮汐效应明显,是制约公共充电设施利用率提高的主要瓶颈。究其原因,一方面,充电设施建设初期 “跑马圈地”现象严重,充电桩选址仅考虑场地和电力资源,重视建设数量而缺少合理布局规划,充电需求旺盛地区排队现象突出,位置偏远地区充电桩闲置,形成大量“僵尸桩”;另一方面,部分公共充电场站潮汐效应明显,工作日高峰期与低谷期利用率差距较大,高速路充电桩节假日与平日充电需求差异巨大,假期排队充电现象严重。综上因素,全国公共充电设施综合利用率不足10%,部分高速线路充电桩全年利用率仅为2%。
采取运营考核奖补措施,有效提升充电桩利用率
随着地方政府对充电基础设施支持措施的多样化,根据公共充电设施运营效率进行补贴,已成为提高公共充电桩利用率的有效手段。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通过定向奖补的方式,鼓励高速公路服务区充换电设施、小区公共桩建设,进一步完善重点区域公共充电网络,解决热点区域充电难问题;另一方面,北京、上海等部分地方政府出台了针对充电运营企业的考核评级管理制度,以充电量、充电桩利用率、充电桩上线率、充电安全运营情况等因素为评价指标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充换电设施补贴相挂钩,督促运营商提高充电网络布局合理性,提升充电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落实平台化监控手段,为充电运营考核提供合理依据
大数据、物联网、5G等技术与充电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充换电设施的高效、实时、动态化管理能力,为充电设施的运营考核提供了合理依据。各省市正在积极建设地方充换电设施监控平台,统一公共充电量统计口径,实时监控运营商充电设施上线率、利用率,并将监控平台数据作为地方充电设施运营考核与奖励的发放依据,确保了奖补资金发放的规范性、合理性,成为充电运营商优化充电设施布局、提高运营效率的有力保障。
原标题:提升公共充电桩利用率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