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低估主线行情的韧性。锂电还是冲锋在前,但光伏也不甘落后。
早盘领涨的旗手,是光伏中的颗粒硅概念。颗粒硅该如何参与?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看颗粒硅处在产业链的哪个环节。
光伏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从上到下依次是硅料—硅片—电池—组件。颗粒硅是硅料环节的新工艺。与之相对的传统工艺,常被称为棒状硅。(注:制备棒状硅的方法是改良西门子法,制备颗粒硅的方法是硅烷法)无论是颗粒硅,还是棒状硅,它们都属于多晶硅硅料,都是生产电池片的上游原料。
理论上,颗粒硅相较于棒状硅的优势,在于以下3方面:
1. 电力成本更低。传统棒状硅的工艺,电力在总成本中的占比最大,达到41%。而生产颗粒硅的综合电耗,仅是棒状硅的1/3;
2. 折旧成本更低。传统棒状硅的工艺,会产生大量的副产品(四氯化硅),故而在建设生产线时需要额外的设备,将副产品循环利用,这导致了固定设备投资成本高,进而增加了以后的这就成本。颗粒硅工艺则避免了这种情况,使得每万吨的投资成本,从棒状硅工艺的10亿元,降到了6~8亿元。这相当于折旧成本降低了30%;
3. 下游加工方便。棒状硅在投料之前,需要先破碎。除了增加成本之外,还可能导致硅料污染,从而降低下游良品率。而本身就是小颗粒的颗粒硅,不仅免去了这些破碎的工序,而且投料的装填量更大,提高了下游的效率。
如此看来,颗粒硅是又便宜又好。按理说应该迅速占领市场。但现实是,颗粒硅的产能,在硅料环节的渗透率只有3%左右;其余的97%市场份额,都属于棒状硅。
其实,新工艺好不好,下游客户有发言权。硅片龙头隆基股份的态度,就很有参考性。隆基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颗粒硅有四个缺点:金属含量高,碳含量高,有粉料,含氢。如果缺点能够低成本的很好的解决,公司愿意使用,目前有小批量应用。”
但我们也不能只听隆基的一面之词,毕竟兼听则明。某头部硅料厂商,显然对隆基的说法有意见,“氢含量问题预计今年9月投产的2万吨新线可以解决,碳含量已经低于棒状硅特级品,金属杂质一直以来都是低于棒状硅。”
从双方的表态中,我们大致可以做以下2点推理:
1. 颗粒硅短期内不会撼动硅料行业格局。下游厂商虽然对颗粒硅保持开放的态度,心态上并不着急;
2. 主推颗粒硅的上游硅料厂商,在意的是未来的预期,并且在态度上更为迫切。
为何会有这种心态上的差异?原因在于上下游的行情节奏不一样。
在光伏产业链的中,硅料是扩产速度最慢的环节之一。比如生产棒状硅的传统工艺,扩产周期通常在1.5~2年以上。2019年,光伏全产业链经历了至暗时刻,当时扩产的计划不敢上马,于是2年后的2021年,硅料的新增产能十分有限。
供不应求→产品涨价。据相关统计,今年上半年的硅料价格,至少翻了一倍。就涨幅而言,上游硅料,远远超过下游硅片。
如此一来,导致了2个后果:
1. 利润水平回升促使上游扩产,大部分产能预计在2022年逐渐释放;
2.产品价格涨幅追不上成本,下游硅片厂商转嫁成本遇到了麻烦,盈利水平下滑,生产积极性受挫。具体的表现是实际开工率的下降,而这对上游硅料而言,相当于抑制了需求。
明白了这些,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几个月之前,市场会有隆基一季度亏损的传言。而且上游硅料涨价,也导致下游硅片厂商暂时放下彼此之间的分歧,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搞出了联名上书这种事情。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比如去年光伏玻璃涨价的时候,同样被针对了。
所以,占了便宜的硅料厂商,现在是在抢时间。一方面,赶紧趁着涨价,把利润先装进口袋里;另一方面,需要讲新的故事,来吸引资本市场的注意。毕竟等到明年,随着新增产能的落地,硅料厂商之间的内斗,可能就要升级了。
根据这些分析,我们作为投资者,便可以形成相应的投资节奏:
1. 短期来看,硅料的业绩爆发力更猛。去年上半年,悲观预期导致硅料价格被砸出一个深坑,而今年上半年是硅料涨价的第二波。所以,硅料厂商即将出炉的半年报,会很不错。不过,从长远考虑,选择有产能优势的龙头,无疑是最稳妥的;
2. 长期来看,硅片的持续性更强。毕竟在整个产业链中,直接给碳中和做贡献的,就是它们。有了碳中和的尚方宝剑,硅片厂商的节奏主导了产业链,无形中在做整合产业链的事情。
其实,对于光伏、锂电产业链中的各环节,只要把握了大方向,耐心持有,总归是能盈利的。按照一赢二平七亏的经验,这已经战胜90%的投资者了,没有必要纠结赚的够不够多。
有些投资者可能是嫌赚的不够多,总想着做波段。理论上,这确实能扩大收益,但其实适得其反。主线行情的韧性是惊人的。周二都还在“一溃千锂”,结果只用了一个交易日就涨回去了。在这种情况下做波段,很难把握好节奏。要是瞎做波段,本来能赚3倍的行情,搞不好只能赚1倍。
索性就不要盯盘做波段了,把时间省下来多研究一下基本面,不好吗?
原标题:颗粒硅背后的光伏众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