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山东省能源局印发了《山东省燃气机组建设工程等八个行动方案的通知》。
其中,《山东省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工程行动方案》指出2022年,抽水蓄能装机规模220万千瓦,在建规模580万千瓦。到2025年,抽水蓄能装机规模400万千瓦,在建规模800万千瓦左右。到2030年,抽水蓄能装机规模1200万千瓦,在建规模500万千瓦左右。要加快枣庄庄里、五莲街头等5个、总规模520万千瓦的抽水蓄能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十四五”期间全部开工、“十五五”期间全部建成投运。“十五五”期间,争取核准开工300万千瓦抽水蓄能项目。
《山东省蓄电池产业发展工程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动力及储能蓄电池产能达到60亿瓦时,单体能量密度接近400瓦时/千克,省域终端应用配套率达到30%以上。到2030年,全省动力及储能蓄电池产能达到120亿瓦时,单体能量密度力争突破500瓦时/千克,省域终端应用配套率达到50%以上。要建立独立储能共享和储能优先参与调峰调度机制,新能源场站原则上需配置不低于10%的储能设施,鼓励煤电企业结合调峰调频需求,投资建设大型独立共享储能电站。
原文如下:
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工程行动
围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按照“竣工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思路,加快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2022年,抽水蓄能装机规模220万千瓦,在建规模580万千瓦。到2025年,抽水蓄能装机规模400万千瓦,在建规模800万千瓦左右。到2030年,抽水蓄能装机规模1200万千瓦,在建规模500万千瓦左右。
加快推进在建项目建设。在保障泰安抽水蓄能电站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加快沂蒙、文登、潍坊、泰安二期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推动项目早投产、早见效。“十四五”期间,建成沂蒙、文登抽水蓄能电站,抽水蓄能装机总规模400万千瓦。
全力推动“十四五”重点项目开工。加快枣庄庄里、五莲街头等5个、总规模520万千瓦的抽水蓄能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十四五”期间全部开工、“十五五”期间全部建成投运。
积极做好储备项目管理。滚动开展大型抽水蓄能站点资源普查和项目储备工作,做好青州仁河、五莲户部岭等8个、总规模840万千瓦的储备项目站址资源保护。“十五五”期间,争取核准开工300万千瓦抽水蓄能项目。
全面普查中小型抽水蓄能站点。加快开展中小型抽水蓄能电站站点资源普查,摸清站点条件,划定站址范围,提出规划开发和储备保护方案。“十五五”期间,力争开工200万千瓦中小型抽水蓄能项目。
蓄电池产业发展工程行动
综合考虑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储能等应用场景发展潜力和煤电储能调频需求,统筹推进蓄电池产能提升、质量升级和省域配套率提高。到2025年,全省动力及储能蓄电池产能达到60亿瓦时,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安全性、温度适应性、快充性能、使用寿命、经济性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半固态、固态电池得到充分发展,主要技术指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单体能量密度接近400瓦时/千克,省域终端应用配套率达到30%以上。到2030年,全省动力及储能蓄电池产能达到120亿瓦时,系统成本进一步降低,固态电池技术成熟,单体能量密度力争突破500瓦时/千克,省域终端应用配套率达到50%以上。
夯实产业发展布局支撑。制定全省蓄电池项目招引政策指南,按照“全省统筹、区域集聚、主体集中、对标先进”的原则,综合考虑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储能等关联产业发展潜力和煤电储能调频需求,指导各市从严把关,对新建蓄电池项目进行科学布局和有序引导,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新建蓄电池项目优先布局在新能源整车基地、新能源发电集中区和用电负荷聚集区。充分发挥济南、青岛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基础优势,打造车用动力电池产业基地。支持烟台、威海、东营市依托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优势,打造新能源储能电池产业基地。支持潍坊、滨州、枣庄市依托大型集中式光伏基地,积极发展储能电池产业。支持在用电负荷聚集区建设大型独立共享储能电站,配套建设储能电池项目。
强化储能应用需求引领。统筹发挥市场调节和政策引导双重作用,以保障能源安全为底线目标,强化新能源发电、煤电等对储能的需求引领,建立独立储能共享和储能优先参与调峰调度机制,新能源场站原则上需配置不低于10%的储能设施,鼓励煤电企业结合调峰调频需求,投资建设大型独立共享储能电站。充分发挥试点先行的引领作用,加快储能示范项目建设进度,促进储能技术、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储能在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协同发展。
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利用蓄电池单体及系统的基础支撑作用,依托新能源汽车、储能等应用场景的牵引带动作用,在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电池管理系统等领域培育若干优势企业,促进蓄电池与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链条完整、协调高效的产业体系。推动建立上下游一体化布局的产业模式,鼓励引导新能源汽车整车、储能项目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等形式配套建设蓄电池项目,稳步提升省域终端应用配套率。推动弗迪电池等重点项目尽快投产,形成全省产业发展的高点支撑。
推动多元技术开发。积极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和技术突破路径,开展钠离子电池、新兴锂离子电池、铅碳电池、液流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研发储备液态金属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围绕电池本质安全控制、电化学储能系统安全预警、系统多级防护结构及材料等关键技术开展研发,积极研究储能电池循环寿命快速检测和老化状态评价、退役电池健康评估、分选、修复等梯次利用技术,形成多元化、全方位的技术路线布局。
构建协同研发机制。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优势资源,建立完善动力电池研发体系,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创新能力强的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搭建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创新平台,引导支持优势资源组建市场化运作的创新中心,围绕蓄电池产业重点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开展研究,提升重点企业的研发设计、中试开发、测试验证和行业服务能力。力争到2025年,实现高性能低温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形成低温电池领域的引领优势。
探索建立回收和梯次利用体系。加快培育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及资源化处置产业。建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对接全国监控平台系统,实现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信息共享和全生命周期追溯监管。加快完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运输、贮存等各环节物流体系的溯源信息采集与管理机制。加快废旧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体系试点建设,研究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系统解决方案,积极展开废旧动力蓄电池储能开发应用。到2023年,在重点区域打造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的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退役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高效再生利用的先进示范项目,发布一批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相关技术标准,培育一批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标杆企业。
加大优质资源招引力度。充分发挥我省市场规模大、配套体系全的优势,近期重点聚焦三元系、磷酸铁锂等主流产品,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的产业对接,争取形成务实合作成果,借助企业的技术研发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带动发展一批上下游关联产业。瞄准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新兴技术路线产品,招引一批研发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形成对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
原标题:为全省能源供应保障和清洁低碳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实施八大工程行动 助推双碳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