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新闻7月20日刊文表示,尽管差距在缩减,但在氢能源综合实力方面,日本依然领先世界。并分析称中国在国内政策引导下该领域发展十分迅猛,近10年来中国在氢能领域相关专利申请数量申请的数量超过美韩德,“猛追至第二位”,仅次于日本。
氢能被视为即使燃烧也不排放二氧化碳的终极环保能源。资源大型企业等组建的国际氢能委员会(Hydrogen Council,总部位于比利时)预测称,到2050年全球相关市场规模将达到2.5万亿美元。“制造”、“储藏”、“运输与供给”、“安全管理”、“利用”这5个领域成为技术竞争的焦点,但在氢的制造方法和成本领域仍存在很多课题。
调查世界相关专利的竞争力发现,日本在汽车燃料电池等的“利用”技术方面领先,综合实力也排在首位。但日本的优势“笼罩阴影”,最近10年的相关专利申请件数比以前减少3成。日本要主导氢能供应链,如何打造以低成本推进实用化和加以普及的框架成为课题。
日本经济新闻社出资的数据分析企业Astamuse分析了2011~2020年申请的氢能相关专利。通过作为类似专利被引用的次数、权利的剩余期限等计算了显示竞争力的“专利分数”。分析对象为企业和研究机构在世界范围内申请的总计逾14万项专利,2020年还存在未公开专利,仅作为参考值。
按照国家来看,日本的综合实力排在首位。作为把氢能用于汽车、住宅、工厂等的核心技术,申请数量较多的燃料电池专利成为日本的优势。丰田从约30年前开始研发以氢能行驶的燃料电池车(FCV),2014年在世界上首次上市销售,到2020年把续航距离延长3成。ENEOS和岩谷产业的加氢站也超过160座,正在推动使每座加氢站3亿~4亿日元的建设费用减半。
日本成功从澳大利亚进口氢
日本氢供给利用技术协会的池田哲史表示,不仅是神户制钢所的氢压缩机等主要设备,“在流量计和气体检测仪等微小的零部件领域,日本的技术实力也很高”。另一方面,日本缺乏制造氢所需的资源,从海外运输的技术也不可或缺。
“这是扩大氢能利用的第一步”,日本电力企业J-POWER的社长渡部肇史这样评价2022年4月成功进口澳大利亚产氢。实际验证了把澳大利亚大量拥有的褐煤气化、进而制造氢的自主技术。携手制造世界首艘液化氢运输船的川崎重工业和岩谷产业,在构建跨境氢能供应链方面领先。
如果按照专利申请企业和团体分析竞争力,在前20位之中,日本企业占8家。丰田排在首位,本田、日产也名列其中。日本碍子、松下、京瓷等也在相关材料和零部件领域掌握重要专利,进入前20位。
中国的申请件数增至近10倍
但日本今后能否保持首位则是未知数。在2001~2010年的分析中排在第5位的中国超过美韩德,目前已经逼近日本。
背后存在中国的国家政策。中国政府在始于2011年的五年计划中提倡增加专利申请,地方政府相继推出扶持制度。2011~2020年,中国的氢能专利申请超过2万件,增至2001~2010年的近10倍。在此次调查中,日本的申请件数比中国高出6成,但与2001~2010年相比日本的申请件数减少近3成,中日两国的差距迅速缩小。
此外,按5个领域观察氢能的专利分数,除了“利用”之外,中国在“制造”、“储藏”、“运输与供给”、“安全管理”这4个领域高于日本。日本在技术验证上领先,但中国的清华大学等研究机构积极申请广泛专利,中国的专利剩余有效期较长也推高了分数。
报道称,中国3月发布了长期的氢能源国家战略。2025年之前将在北京市等地验证氢的制造、储藏和运输技术。中国的燃料电池车保有量也增至5万辆。提出到2035年实现在多个产业使用氢的生态系统。
Astamuse的伊藤大一辅指出,“中国自2010年代中期起迅速增加专利的申请数。在氢能相关的全部领域超过日本的可能性很高”。
需要国际框架
日本缺乏太阳能和风力等自然资源,难以利用源自可再生能源的电力大量制造环保的“绿氢”。岩谷产业的理事薮之成仁指出,日本的“可再生能源价格偏高”。要实现氢能社会,进口廉价氢的国际框架不可或缺。
携手瞄准氢能出口大国地位的澳大利亚等,日本在运输技术的验证方面领先。毕马威日本公司(KPMG Japan)的合伙人鹈饲成典指出,“需要进行氢能远程运输的国家和地区将不断出现”,认为“技术出口的潜力巨大”。
另一方面,日本在基于氢能利用的脱碳化规则制定方面行动迟缓。欧美针对以化石燃料制造、把制造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埋入地下的“蓝氢”,将收紧环保标准。
日本此前在通信和半导体技术上领先,但存在欧美制定规则、亚洲企业在业务竞争方面处于劣势的教训。今后,日本主导氢能产业的国际标准化和市场创造力的能力受到考验。
原标题:日媒:日本氢能实力世界第一,中国猛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