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验室里,认真混合试剂,调配比例;中试线上,操作设备,设计工艺包;生产车间里,仔细记录数据,检测产品……作为一名技术经理人,何睿既是推动创新成果与企业转移转化的“桥梁”,也是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探路人。
何睿查看由温变微胶囊制成的绿植家居品
一般把新材料技术落地市场的过程划分为0-9级。其中,0-1级是从无到有的原始创新;1-3级是在实验室进行配方和样品的开发;4-6级是设计中试产线、优化工艺;7-9级是完成量产产线的设计和搭建,并实现产品批量生产。
武汉先进院是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面向电子信息和新能源产业,发展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布局0-9级全链条技术创新体系,重点突破4-6级中试工程技术难题。
求学期间,何睿做了大量的基础科学研究,而如何让科学技术成果真正落地、切实改变人们的生活,对他而言富有一定挑战性。彼时,博士毕业的何睿发现,武汉先进院的布局方向和重点恰好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何睿选择加入武汉先进院。
“一开始,团队吸纳了许多高学历人才,研发实力扎实。但我们解决‘卡脖子’技术的最终目标还是让企业能生产出受市场欢迎的产品,那就不能只在实验室里闷头做,必须要了解市场的需求和反馈。”何睿说。
何睿在观察微胶囊样品的微观结构
光伏胶膜主要用于光伏组件的封装环节,是影响光伏组件的质量、寿命的关键材料。光伏组件长期暴露在紫外光充足的区域,对封装膜的耐候性能要求很高。何睿了解到,市面上光伏胶膜主要采用EVA和POE两种材料,耐老化性能有限,光伏组件的使用年限一般为20年左右。
何睿与团队成员一起研究光伏板
武汉先进院长期关注有机硅材料,其耐老化性能突出。于是,何睿带领团队将有机硅材料应用于光伏领域,自主研发了一款有机硅高透液体封装胶,耐候性能达40年。应用该材料对光伏组件进行灌封将大大提升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
这次经历让何睿体会到,将市场的需求与科研技术对接起来,把产业发展的“痛点”对应“翻译”成一个个技术指标,并最终在技术上达标,是很艰难的过程。
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市场。何睿表示,市场评估、市场战略、产品研发、财务等各方面的能力都要掌握。只有同时深入了解技术和市场,打通两者之间的“壁垒”,才能真正让技术“走出”实验室,“走进”生产线,最终呈现出用户手中的产品。
工作中的何睿
三年来,何睿带领团队不断创新,完成了多款有机硅材料的研发突破,并不断推进相关项目的中试工作,着力让更多前沿科技实现产业化。
未来,何睿还有更大的愿望:通过武汉先进院研发服务模式(CRO)与更多企业合作,瞄准科研与产业合作的靶点,为企业“把脉”“开方”,帮助企业破解技术难题,助力科研成果从“纸”变“钱”。
原标题:【强国复兴有我】他见证前沿技术照进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