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风险因素
保障电网运行安全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首先必须直面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带来的大电网安全稳定问题。
一直从事高比例新能源宽频振荡抑制研究的贾祺介绍,辽宁地区风电和光伏发电并网规模持续增大,出现电网调节能力不足、新能源汇集地区短路容量降低等问题,频率稳定问题和非工频振荡问题面临严峻挑战。
贾祺说,“探索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稳定特性的演化规律与发展路径,增强电网灵活调节能力、抗扰能力以及自愈能力,是未来大电网安全稳定分析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储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日渐成熟,充分利用储能的功率迁移及灵活调节能力,设计储能多目标协同控制策略,改善系统的动态特性,能够为应对新型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问题提供有力支撑。”
电力系统分析专责孙俊杰介绍,新型电力系统下,辽宁电网新能源、电力电子元件高占比运行特性日益凸显,电网供需平衡及安全稳定面临极大挑战。应结合新能源接网方案,开展电网规划校核,着重针对新能源接入后频率、电压、振荡问题开展计算分析,超前开展分布式调相机等灵活性资源配置、新能源机组控制策略优化等相关研究;在全面保障传统同步机组在稳定、电力供应上的托底作用的同时,挖掘新能源机组的支撑能力,激发储能、负荷侧资源的调节潜力,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攻关关键技术
提升新能源发电占比
新型电力系统中新能源出力的占比会不断增加,需要攻关关键技术,消除新能源波动性、随机性对电网产生的影响,从而提升新能源利用率。
新能源消纳技术研究专责胡姝博表示,随着大规模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其自身的间歇性及波动性等特征导致发电功率高度不确定性。准确预测以风、光为首的新能源出力是提高其利用效率,应对新能源高比例接入电网带来不确定性的重要技术手段。基于地理分布信息和气象数据研究新能源出力预测方法,开发融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的新能源智慧预测平台,可以有效预测新能源出力、评估预测误差置信区间,进而提升新能源利用率。
与此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氢储能技术。国网辽宁电力青年托举人才张潇桐表示,加快发展氢能产业,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举措。辽宁地区清洁能源资源丰富,将清洁能源转化为氢能并加以高效利用是实现清洁能源高效转化和消纳的重要手段,因此需要探索电解水制氢装置应用于电网的技术路径,降低清洁能源制氢成本,促进电解水制氢装置的大规模应用。
长期从事分布式新能源控制策略研究的孙广宇表示,除了氢能源之外,硅能源也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能源。硅能源具备原料充足、能量密度高、易于运输和长时储存以及环保可再生等独特优势,是一种理想的未来能源,对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专业协同发力
推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在辽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各个专业群策群力、协同攻关,共同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国网辽宁电力青年专家从自身专业出发给出不同的建议。
从事大电网规划运行的王超认为,在辽宁,新型电力系统是在适应新能源规模化发展进程中应运而生的,其建设应遵循电网发展客观规律,以跨区支撑电网为定位,突出辽宁电网“电源种类全、大容量储能多、火电低碳且灵活”的鲜明特色,在“计划性+市场性”双规制下谋划符合辽宁电网发展的战略路径;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顺应能源革命与数字革命相融并进发展趋势,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辽宁电网向新型电力系统转型升级,让电网更“智能”、能源更“绿色”、用能更“美好”。
一直从事线损研究的博士李平说,“深入挖掘电网经济运行降损潜力,是电网企业助推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
国网辽宁电力正在持续开展技术降损工作,围绕电网网架优化、设备节能选型和电网生产运行三个维度,从变电站、输配电线路、配变、台区四个层面,对辽宁电网进行全面降损评价,在3年内全力打造无功电压和技术降损地市级示范区4个、县级示范区7个。
随着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进程持续推进,电网网架形态和运行特性将发生深刻变革,为应对未来海上风电、分布式电源等规模化接入,国网辽宁电力积极研究高比例新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接入电网条件下的高次谐波产生机理、控制技术和治理措施,抑制由于谐波等电能质量问题在不同电压等级之间穿越造成的谐波损耗。
储能技术方面,孙广宇表示,储能技术是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支撑,对我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网辽宁电力已深度参与并指导了大连恒流储能电站国家示范项目、阜新风电场飞轮储能一次调频及惯量响应改造项目等多个全国领先的储能技术示范工程,积累了丰富的储能技术领域的实践经验。
今年2月,国网辽宁电力科学研究院成功跻身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平台,全方位提升了该院在储能领域的技术影响力。
原标题:新型电力系统 辽宁这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