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市场迎来爆发拐点,全产业链格局快速变化,构建绿色、安全、可靠的新型供应生态体系成为保障锂电产业链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7月21-22日,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四川宜宾隆重举行。在高工锂电协办的分论坛三上,贝特瑞总经理任建国博士发表“面向未来的动力电池材料供应链布局策略”主题演讲。
贝特瑞总经理任建国博士
任建国博士表示,产业新周期下,动力电池材料供应链面临着以下三大挑战:1、逆全球化:目前动力电池产业链大部分产能分布于中国,约占全球总产能的90%;中国动力电池产能约占全球的70%;动力电池市场约占全球的55%。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面对持续向好的新能源市场,国内无限制扩产,竞争激烈,内卷严重,或将面临产能过剩。以负极材料为例,据高工锂电不完全统计,2022年上半年,负极材料开工项目16个,涉及规模达227.6万吨,且主流负极企业一体化项目大都在10万吨级及以上量级,呈大规模布局之势。
另外,地缘政治博弈背景下,贸易战频发,贸易壁垒高筑,这对锂电材料成本造成很大影响。
要想破局,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全球化的海外资源利用能力,利用全球资源供给满足全球市场需求,尤其是人造石墨、焦等资源。
2、资源瓶颈:目前业界对锂、镍等金属供应的关注度较高,但对人造石墨负极的原材料长期供应能力关注不足。长期来看,采用单一人造石墨负极技术路线的动力电池厂商存在供应风险。
当下国内电芯厂几乎均采用人造石墨,然而人造石墨原料来源于石化企业,这与新能源企业替代燃油车产生冲突,造成人造石墨需求增加,但原料供应持续下降的矛盾局面,长期供应缺口势必拉大。
针对此,可大力开发天然石墨,其不属于稀有矿种,全球分布广泛,且石墨矿作为负极原材料在海外开发程度较低。
焦原料方面,低硫焦质量最好,但资源有限,目前使用的大部分为中高硫焦,对环境、成本等造成巨大压力。中国煤炭资源丰富,可加大煤系焦的使用,以替代石油系焦。
3、碳排放:清洁能源行业需要清洁发展,负极材料制备属高耗能产业,堪称“电老虎”。数据显示,生产一吨石墨需要一万度电,虽然目前厂家不断革新技术以降低电耗,也仍需要6000-8000度电。
“历史教育我们不能先污染再治理,在动力电池发展初期,就必须减少单位产量的碳排放。”任建国强调,“可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材料回收再生利用等路径实现减碳。”此外,从减碳的角度来看,除了正极材料回收,行业也需推动负极材料的回收。
面对上述挑战,贝特瑞聚焦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业务,开辟出了属于自己的供应链应对之策。
1、积极慎出海审。与合作伙伴共同投资布局海外生产基地和原材料资源,形成国内、海外资源互补的供应格局。如与青山集团在印尼设立合资公司,采用印尼本地焦原料,建设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基地,服务于北美、欧洲及其他新兴市场。
2、构建供应链网络。与优秀供应商、合作伙伴进行长期合作,形成有弹性、有竞争力的供应链网络,不追求绝对的“一体化”。如与芳源、威立雅合资布局电池回收利用项目。
3、向产业链上游延伸。投资上游,保障原材料供应。如参股投资中伟股份,拟在印尼规划建设红土镍矿开发利用项目,首期拟合作建设年产4万金吨镍产品产线;与SK、EVE合资建设高镍材料工厂。
4、积极采用绿色电力。在新基地选址及规划上积极采用水电、光伏、风电等绿色电力;老基地选择光伏、储能等绿色电力。
同时,贝特瑞还通过开发原料新品类、创新原料生产新工艺、开发海外优势资源等方式保障自身长期供应能力。
目前,贝特瑞产业链布局兼顾原材料、绿电、市场等多重因素,已形成产品全覆盖、市场全覆盖、合作共建产能的格局。
任建国博士表示,在供应链合作上,贝特瑞对客户、供应商都坚持长期主义,“独行快,众行远,结兄弟,同远行”。用产品的竞争力、成本的优势、供货的保障、质量稳定、品质的优势为客户创造价值,同时通过提升供应商品牌价值,带动其供应链升级,品质改善和行业发展机遇共享等,实现客户和供应商的长期发展。
原标题:贝特瑞任建国:动力电池材料供应链布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