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一个美好时代。
储能行业GWh订单,已经成为日常,这在前几年做梦也不敢想象,那个时候国内全行业都不到一个GWh。
但是,火爆的背后,却有不忍直视的问题和痛楚。
01 火
需求端打了鸡血。
近期,科陆电子一口气与瑞浦兰钧、厦门海辰、上海兰钧、江苏海基等四家锂电池供应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3-2025年意向采购量达16GWh。如果按照平均0.8元/Wh的价格,采购金额高达128亿元。
这只是冰山一角。
国内需求端:近年来,国家储能产业政策不断,电源侧、电网侧及用户侧储能需求逐渐增长,尤其是受新能源装机增长,储能配套需求持续增加。2022年上半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30.88GW,同比增长119%。目前,各地“10%-20%、2h-4h”的储能配套要求逐渐刚性。
海外需求端:海外储能市场相对成熟,欧、美、日、澳等家庭储能消费习惯已经被广泛接受,美国、澳洲等大型储能商业模式也已经趋于成熟。今年,受俄乌战争等因素影响,能源危机预期刺激储能需求暴增,尤其是家庭储能更是带动储能行业需求水涨船高。
需求端的疯狂,都写在了订单上。
02 冰
供给端焦头烂额。
目前,磷酸铁锂电池作为主流储能技术路线,尤其是体量较大的大型储能,在下游强烈需求的追捧下,不断反馈到上游,上下游博弈不断抬升锂电产业链的价格。
加之,新能源汽车强劲增长下动力电池需求的助攻,锂电产业链价格大涨。
在储能电池和动力电池的合力追捧下,上游资源端碳酸锂价格攀升至48万元/吨左右,并维持高位。
目前,作为大型储能主流型号的280Ah方型磷酸铁锂电池的电芯价格水平已经超过0.9元/Wh,同比涨幅超过50%,大幅抬升了下游储能系统成本,而储能运营端受制于资金成本的刚性约束,价格承受力有限。
供需矛盾,就此凸显。
即便锂电池价格相应上涨,但在上游碳酸锂价格高企的背景下,锂电企业也基本无利可图,基本处于合理毛利率甚至亏损水平。
在储能行业快速成长的档口,争取优质市场份额、优质客户或优质渠道,成为锂电企业勉强“接单”的唯一诉求。
在碳酸锂价格维持在48万元/吨左右的背景下,锂资源环节抽干了整个锂电及储能产业链的超额利润,中下游锂电环节、储能系统环节及储能运营环节都很难有超额利润,甚至赔本赚吆喝。
供给端的痛楚,都写在了毛利率上。
03 僵局
博弈,是新能源产业的主旋律。
近日,锂电行业上下游两个大佬之间的隔空怒怼,更是将储能行业的冰与火之争,掀到了台面上。
从光伏、锂电、储能产业的内部博弈,到产业之间的相互博弈,尤其是这三大产业之间的博弈,将引领未来若干年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生态。
在新型储能的范畴下,储能属于应用型系统集成商,类似于电动汽车,是锂电的下游,我们不能把锂电跟储能的上下游角色与分工搞混。
就单一储能而言,跟电动汽车一样,既可以是2C消费品,比如家庭储能;也可以是2B生产资料,比如大型储能。
2C家庭储能:成本承受力较强,海外预期能源紧张,家庭储能的需求暴增,价格接受度很高,是储能行业最肥美的细分领域,也成为支撑储能成本及上游锂电成本的关键。
2B大型储能:无论是电源侧,还是电网侧,或者用户侧,最终决策依赖于现金流模型的收益率测算,如果IRR低于目标水平,储能项目自然会搁置,这个决策机制有别人2C的家庭储能。
目前,经过几个月的博弈,上游碳酸锂及锂电池定价,已经基本反映了下游储能运营端的收益率,基本形成了产业平衡。
毫无疑问,锂电池在储能领域坐拥绝对优势,短期难以被替代,主角地位明确,钠离子等技术只能作为替补,这个背景下的锂资源价格高企,已经严重阻碍了储能需求的释放和储能产业的发展。
未来一段时间:
需求端:暂时看不到拐点,星辰大海,尤其是光伏度电成本预期不断下降,配套储能的成本容忍度有增不减,储能需求还将进一步释放。
供给端:未来12个月锂资源释放程度有限,且新增锂盐开发成本抬高,在需求相对前几年大幅增长的背景下,未来碳酸锂价格即便回落,也难以回到前期低点,锂电储能或许很长时间都要承受较高成本。
火与冰之争,尚无解。
近年,储能产业外部氛围喧嚣,内部需求强劲,上游锂资源价格坐地起价,碳酸锂价格预计短期难以回落,仍然是整个锂电及储能产业的牛鼻子。
这个背景下,没有太强产业话语权的下游储能环节,目前只能追求市场份额,难以获得超额利润,在行业喧嚣中,负重前行,短期供需格局仍然难以改善。
原标题:储能的火与冰:吆喝四起,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