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多家企业陆续宣布扩产储能型锂离子电池。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的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储能电池出货量达4800万千瓦时,而今年上半年,储能锂电池出货量已经达到4450万千瓦时,整体规模已接近2021年全年水平。
随着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光伏、风能等新能源电力占比逐步走高,储能需求量不断攀升。在新型储能中,因技术发展较为成熟,储能型锂离子电池占比最高。
需求持续升级
“近段时间以来,储能市场对电池的循环寿命、一致性、以及在极限工况下的安全性等方面有了更多期待。”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鹏程认为,一方面,储能产业链的快速成熟以及制造端的技术进步,促使储能产品间性能比拼更加白热化;另一方面,需求市场历经几年发展,积累了可观的项目实践数据,对电池供应商提出的产品要求也更加规范化、细节化和专业化。
今年3月,《“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出台;6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的关于征求《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2022年版)(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中大型电化学储能电站不得选用三元锂电池、钠硫电池。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明确了新型储能的发展方向。
王鹏程表示:“储能行业各级别新国标、行标、企标的相继出台有力规范了储能市场规则,使得优质的储能产品具备更明显的竞争优势。”
根据GGII半年度的调研统计,今年上半年,不少企业产品出货量已超过2021全年水平,部分企业甚至完成了去年2倍以上的出货量。储能型锂电池已开始驶入增产快车道。例如,今年4月,昆宇电源投资30亿元项目开工,预计三期共建设600万千瓦时储能锂电池全自动生产线。5月,亿纬锂能拟30亿元投建1000万千瓦时动力储能电池项目。7月,鹏辉能源拟定增募资不超45亿元,加码储能及动力锂离子电池产能建设等项目。
资本市场狂吸金
只有保障供应链安全,电池产能才能快速扩张。但是,储能锂离子电池疯狂扩产,原材料顶不顶得住?
“当前亟需上游供应链协同支持。”王鹏程表示,电池制造的扩产周期一般为3个月至6个月,远远快于上游材料供应端的扩产周期,因此储能电池的快速扩产将导致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
“自2021年起,锂离子电芯生产材料价格已出现大幅度上涨。长期来看,过高的材料价格导致电芯成本大幅度增加,市场侧、用户侧接受能力下降,对长期推广锂离子电池市场不利。长此以往,势必会带来储能电池生产厂家的扩产动力不足、市场接受度不高等问题。”东营昆宇电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宋柏表示,“这就需要上游资源匹配和产能的匹配,才能带来更为合理的价格体系。”
不过,电池制造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目前,资本市场对储能电池及其生态链均给予了大量资金支持。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当前A股市场储能概念股数量已达150余只,并且股价持续走高。随着绿色能源的持续推进,各方生产规模逐渐完善,对储能电池市场的推动力将进一步增强。
安全降本两手抓
安全和降本一直都是储能电池发展的两个关键词。“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国际上某大型储能电站失火的新闻,再加上近两年电池材料价格猛涨,储能项目成本高企,很多储能系统集成商都是亏本在做。”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很多厂商倾向于将动力电池修改后用作储能,未来,储能电池的发展趋势一定是区别于动力电池的单独电池产品。”
与动力电池不同,储能电池在应用上更加重视基建与投资,王鹏程表示:“储能行业的发展方向一定指向更低的电池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更低的度电成本不仅将带来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更会催生新的储能电池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这推动着电池企业在循环寿命、能量效率、回收残值等指标上不断进行突破。”
宋柏则表示:“我们也正在寻找更新型、更高效、成本更低的储能电池方案。如目前在研发推广的钠离子电池,由于地壳中钠的储量高于锂,长久来说,钠离子电池成本相比锂离子电池更有优势。结合目前的研究,虽然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方面钠离子电池还有不足之处,但在特定应用场景钠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和成本有其市场优势。”
另据中金公司指出,电化学储能因其可智能并网、响应速度快、不受地域限制的优点,成为近年新增储能装机的主流。随着储能项目走向大规模化,锂电池储能的广泛使用,储能电站对储能温控等安全管理环节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市场空间有望打开。
原标题:储能型锂离子电池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