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光伏产业从业人员总量约为246万人,2022—2025年年均新增需求22.1万—38.7万人。
按20%以上为本科及以上学历计算,年均相应需要从业人员数量4.4万—7.7万人。但2021年,高校光伏人才年新增供给量仅约1.5万人。
近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给出一组统计数据,并指出全行业面临着人才供给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产教研脱节等严峻问题。
在“双碳”目标下,光伏产业持续火热。
天眼查数据显示,公司名称或经营范围包含光伏的企业,在我国已超过41万家。与之相同步的是,用人需求暴涨、就业机会激增。
又到一年毕业季,学生就业形势如何?各大企业靠什么吸引人?缺人难题缓解了吗?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人才供给缺口巨大
“今年,我们的校招满足率大概在80%,从2022年应届生中引进了数百位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其中不乏‘双一流’院校毕业生。”
刚完成新一轮校招工作,正泰新能源HR共享中心副总监程丽娟并未感到轻松,“整个行业目前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不乏汽车、电子等大企业投资布局新能源行业,人才竞争才刚刚开始。”
程丽娟告诉记者,“双碳”目标加上“数智化”转型要求,推动着产业升级、产能扩张,企业急需为未来培养和储备大量人才。“
但无论是根据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多家招聘机构的反馈,还是我们自己的观察来看,毕业生求稳心态有增无减,‘慢就业’仍是常态。
比如受考研热影响,求职时间延后,或者等待机会,优先选择国企央企。
有统计显示,仅4%的应届生到能源与电力行业民企工作,企业招聘竞争压力非常大。”
对此,隆基绿能人力资源管理中心副总经理马福海深有同感。
“我们非常重视应届生的引进、培养和成长,近三年来,每年都以60%的复合增长率从各大院校引进人才。随着全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从上游金属硅、硅片到中游光伏玻璃、电池再到下游逆变器、组件等环节,人才需求度纷纷加大。目前,全国上千所高校中只有90余所能够提供对口专业人才,远远无法满足光伏行业的人才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严峻形势仍在持续。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到2025年,仅直接从业人员需求将达到55.7万—66.8万人。
但从2021年毕业情况来看,在宽口径下,普通本科光伏相关专业毕业生规模在24万人左右,实际从业比例却不足5%。直至今年,情况并无明显好转。
“而且,人才结构供应不合理问题突出,高级管理、高端研发、工程技术人员等岗位人才奇缺,复合型、信息化人才供给不足。地域分布也有不平衡,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待遇、生活条件等相对较好,人才集中度较高,西部地区人才供给量明显不足。”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表示。
“产教”存在严重脱节
是什么让本就失衡的供需形势一再偏离?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毕业生发现,实际工作条件与理想的差距,让不少人产生了犹豫心理。
华北电力大学动力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小伍,不久前刚入职某央企下属新能源研究院。
“我投的4家企业都中了,就连面试表现不太好的一家也发了录用通知,感觉企业招人挺急迫的。选央企主要是考虑相对稳定,但说实话,跟毕业前的想象有不小差距。试用期到手3000多元,转正后加上绩效会高一些,到现在公司也没人跟我聊过发展空间、晋升通道之类的事。”
招来人,还要留住人。
小伍坦言,自己主要负责资源规划、项目选址等前期工作。
“经常出差不说,还要去荒郊野外。有时候,一座山一座山爬上去调研考察、收集数据,条件确实比较艰苦。光是我看到的,部门已经走了几个人。”
从校园到工作岗位的转变并不容易。
曾任威胜集团有限公司微网储能事业部总经理的湖南工业大学副教授黎朝晖注意到,产业与教学之间的脱节存在已久。
“应届生到岗后很难马上能用,至少参与1—2个项目才可上手。这背后是教学课程与实际应用长期存在脱轨严重的问题,很多学校老师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现场经验等顽疾。”
王勃华称,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的现状不容忽视。
“在课程设置上,通用课程居多,很少聚焦光伏专业领域。优质光伏专业教材较为匮乏,并未随着产业技术的高速发展而迭代更新。另有唯论文导向,比如很多研究趋向于钙钛矿等新兴领域,晶硅电池组件、光伏发电系统等研究工作缺乏,主要是因后者所需的设备昂贵,且不容易出新的成果和论文。”
上述观点得到多位企业人士的赞同。
“没有足够的专业教育资源,人才缺口难以填补。”
程丽娟表示,针对传统火电行业,几乎80%的工科院校均开设有热能动力与工程、火力发电与控制系统等对口专业,足以面向火力发电每个工段。
“但在光伏领域,能够做到如此细分、专业的院校并不多,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基础都有待提升。”
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
记者多方摸底获悉,在光伏全产业链上,专业技术工人、高端技术研发人员、复合型人才资源十分稀缺。
为此,企业往往选择准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机械制造、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甚至通讯、计算机、高分子无机非金属等其他专业人才。
“正泰会给每位应届生配双导师,由HR辅导员从适应性和培训轮岗资源上给予支持,专业导师手把手指导学生转变为职场人,帮助他们获得各类成长资源,建立清晰的职业发展体系。我们希望,高校也能适当加强行业针对性,多组织专业对口的学生到光伏企业交流实习,建立行业发展前景、新兴技术等全面认知。”程丽娟称。
马福海表示,光伏产业朝着“专、精、特、新”方向加速发展,急需高学历、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经营型人才以及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除了设置更贴近企业需求的专业和课程,建议高校结合国家‘双碳’目标,进一步加强新能源人才培养力度,适度扩大专业化人才培养规模,通过学考结合、训战结合的新模式培养人才。”
马福海举例,隆基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了交大-隆基零碳能源研究院,与兰州大学合作成立兰州大学隆基未来技术研究院,主动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机制。另与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人才共育基地、实训实习基地等项目,以此加强校企合作。
“比如,由企业提供场地、设备、项目,与高校共同设计若干阶段的培养课程,按照工作任务编制项目化课程并组织实施,让学生在实训中直接参与真实生产环节。”
PGO绿色能源生态合作组织办公室主任吴淼告诉记者,严格来说,在今年5月教育部发布《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前,我国高校并没有开设直接的光伏专业。
据不完全统计,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数十家高校,以及百余所职业院校,纷纷开设针对光伏等新能源的专业及课程,势头值得肯定。
“企业要通过良好的科研氛围和优厚的物质、精神条件吸引人才,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考核机制,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同时也要加大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利用高校人才之长结合企业实践,培养和锻炼符合自身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原标题:狂飙突进的光伏行业,遭遇人才荒,缺口大,产教严重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