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流光溢彩的曲面产品,看上去特别像一片瓦,里面有又薄又脆的晶硅电池片,却又被做成了具有弧度的外观,以满足建筑设计师的审美需求。”在2022年服贸会国家会议中心主题馆英利集团的展台上,工作人员指着一款名为“韵·黛瓦”的应用于建筑屋顶的太阳能产品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是全球首款曲面晶硅光伏瓦,代表着中国先进的研发水平,国外目前还没出现类似产品。”
她告诉记者,太阳能光伏产业已成长为中国可以在全球掌握话语权的战略性新兴行业之一。
中国在太阳能光伏产业上优势越来越稳固的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正日益为自己在这个领域的窘境而焦虑。今年以来,美国白宫官员们在不同场合一再重申对太阳能光伏的重视,一方面加大对中国的排挤、打压,一方面又重新注入资金,刺激扩大国内产能。
今年3月,美国对中国产业打压再度加码,宣布将对东南亚四国(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太阳能光伏发起调查,以“杜绝中国企业通过东南亚规避关税进入美国市场”。不过,3个月后,美国决定对东南亚四国予以24个月的关税豁免。
3月份,美国决定对东南亚展开调查时,对东南亚产品高度依赖的美国国内市场立即陷入了瘫痪。据报道,美国光伏产业随之震荡,318个光伏项目被取消或推迟,数百家公司在考虑裁员,“整个行业陷入瘫痪”。不得已,本欲全力围剿中国光伏的美国政府被迫宣布对东南亚四国进行关税豁免。BBC中文网站认为,目前美国光伏制造能力捉襟见肘,豁免关税反映美国光伏对中国供应链的高度依赖。
在光伏太阳能上的焦虑也促使美国在刚刚出台的《削减通胀法案》中采用财政刺激的方式提高国内太阳能组件等清洁能源的生产。但与《芯片与科学法案》的“中国护栏”条款相似,该法案也指出,享受财政补贴的厂商的生产必须在北美组装,电池材料和“关键矿物”必须来自美国或者与美国有自贸协定的国家。2023年之后,采购“电池产自其他国家”的新能源车,将无法获得补贴。
但美国在光伏产业上的“觉醒”有些晚了。英利集团的工作人员认为,美国对中国的光伏“又恨又爱”,美国政府想与中国“脱钩”,但是美国产业界却离不开中国。
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太阳能光伏组件产量全球占比超过3/4,累计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海外市场的需求持续旺盛,中国产品出口额再创新高。相比之下,2021 年度美国太阳能光伏组件出货量为 30.45GW,本土仅能生产其中的 4.23GW,不到14%,其他高度依赖外部进口。美国组件供应的一半以上要依靠中国本土和设于海外的生产基地。
英利集团工作人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光伏产业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以及行业应用上都拥有全球领先的优势,而且中国强大的生产配套能力也使得中国产品的价格即使在美国加征关税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明显的优势。
不过,中国光伏太阳能“问鼎”全球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20多年间,在欧美的联合围剿下,通过浴血奋战后才最终将“荆棘编织成了王冠”。
天合光能CEO高纪凡早前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光伏产业兴起于上个世纪末,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美日诸多太阳能光伏企业破产,中国企业迅速崛起。但也是那时起,美国以“双反”(反倾销、反补贴)为武器,与欧洲联合围剿中国。当时中国的光伏组件产品占据全球市场的60%,其中95%以上依靠海外市场销售,对中国企业带来沉重的打击。
不过,历经几度沉浮,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在逆境中不断成长壮大。
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展区的天合光能展台的工作人员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品整体制造水平在全球都是拔尖的,比如,天合光能已25次刷新电池效率世界纪录。美国目前没有办法做到杜绝使用中国产品。英利集团的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全球化大势所趋不可逆转,美国目前没有办法完全依赖自己的产业链条满足市场需求,它自己出尔反尔的政策也证明了‘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不过,美国目前仍然是一些中国企业的重要出口市场。一家不具名的光伏太阳能企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目前六成以上的业务都在海外,且已在越南和泰国设立生产基地,主要目的就是规避欧美的“双反”。
虽然美国是太阳能光伏的传统市场,但美国市场的政策风险仍然存在,不得不让中国企业时刻警惕。英利集团工作人员说,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全球更广阔的市场被打开,英利已不存在“依赖”美国市场的情况。她说,“我们的产品可以大规模应用于那么广阔的地区,又何必只在意一个局部的美国市场?”天合光能的工作人员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公司也在努力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并已在马尔代夫、泰国、巴基斯坦、智利等国取得了广泛的应用。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市场规模也在迅速壮大。英利集团工作人员说,“按国家规划,到2030年中国光伏行业的装机容量要达到12亿千瓦,而目前我们才6亿多千瓦,还有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现在国内企业的重心都在国内。”
原标题:“美国目前无法杜绝使用中国光伏产品!”在服贸会感受中国光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