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发布的《山东省氢能产业发展工程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实现氢能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达1万辆、建成加氢站100座。而作为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氢能汽车在山东正蓬勃发展,9月1日,潍柴与青岛圣通华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签订1100辆氢燃料电池商用车订单,将在未来3年完成订单的交付;在此之前的8月27日,潍柴200辆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刚刚在潍坊完成运营交接。
不过记者在深入采访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后了解到,氢能汽车目前还缺乏足够的应用场景,而加氢站数量不足、氢气价格居高不下、扶持政策有待落地等因素,仍制约着氢能汽车的商用化前景,业内人士也呼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携手拓展氢能生态圈。
01氢能汽车商用“加速”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潍柴集团、中国重汽与青岛圣通华有限公司、淄博展鸿汽车有限公司、同心智行物流科技有限公司当天签约的1100辆商用车,涵盖4.5吨城市物流车、18吨物流车、49吨牵引车等各系列产品,搭载的潍柴氢燃料电池功率覆盖50-200kW,具有零碳舒适、安全可靠等特点。
作为圣通华的总经理,高勇当天与潍柴集团、中国重汽签署了300辆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的合作协议,计划在未来两到三年内推广300台氢燃料重卡。而在专注于物流运输的圣通华,已有6辆氢燃料电池重卡正在运营。
“从6月使用至今,最多的一辆车已经跑了3万公里左右,司机驾驶的舒适性以及动力方面都不错。”高勇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6辆氢燃料电池重卡基本是跑青岛到淄博的专线运输,以拉运集装箱为主。高勇认为,在商用车领域,相对于纯电动车,氢燃料商用车可以满足长续航、低温等多种复杂工况的需求,可以说是未来物流运输领域实现碳中和终极解决方案。
“百公里氢耗2公斤,按35元/公斤的氢气价格测算,与柴油机基本持平。”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新能源业务总监、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徐子春介绍说,此次签约的4.5吨氢燃料轻卡车型,燃料电池额定功率50KW,续航里程超过500公里,可用于城市物流和冷链运输。“按500辆轻卡测算,每年二氧化碳减排12000吨。”
徐子春向经济导报记者表示,目前在淄博与青岛港间进行集装箱运输的49吨氢燃料电池牵引车,整车满载续航可以达到600公里,单车月均行使12000公里,从运营成本分析,百公里氢耗8公斤,按加氢价格35元/公斤测算,与柴油车使用成本基本持平。
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氢燃料电池商用车能迅速推向商用,得益于潍柴集团、中国重汽在氢能商用车应用领域的提前布局。从2016年投资弗尔赛,到2018年战略投资巴拉德,再到2020年年产20000台氢燃料电池产线投产,潍柴先后投资40亿元布局新能源业务。
02氢能应用场景待完善
“我们将以此次合作为样板,逐步完成产业活化和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高勇表示,圣通华还将与产业链优秀企业,在技术创新、产业协同、市场拓展等方面通力合作,共同打造国内领先、全球一流的氢能商业集聚区。
不过,氢能汽车的商用也面临着诸多现实的压力。
“青岛加氢要60多块钱一公斤,太贵了。要是氢的价格能降下来,物流企业才有账算。”高勇向经济导报记者表示,氢气的储运价格太高,对终端用户造成了很大影响。“低碳能源制氢成本过高、氢能基础设施欠缺、法规不完善等问题,都阻碍着氢能的发展。”
而在储氢、运氢成本尚无法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在氢源附近打造合适的应用场景就显得至关重要。“氢燃料商用车更适合在具备加氢站的城市或园区,进行物流、公交等行业的率先应用,社会散户应用还不具有经济性。”
潍柴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胡海华表示,潍柴需要携手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打造闭环,必须在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用氢各个环节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才能加速实现氢燃料电池更大规模更多场景的商业化应用。与之相呼应的,多家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参与见证了签约活动,有气体巨头空气产品、中国石化、华润燃气、山东海化,加氢站相关的氢枫科技、舜华能源、凯豪达能源、康普锐思,以及制氢和储运氢企业华电集团、东岳未来氢能、奥扬科技、中集安瑞科。
“氢能发展需要高效运作的产业链,更需要‘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互利共赢的生态圈。”作为终端用户,高勇呼吁,整个氢能产业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通力合作,只有互助才能共赢。“国家的氢能补贴,也应该向终端用户、加氢站倾斜,谁用氢谁得益,才能促进终端的商用。”高勇还建议,对副产氢企业建加氢站应给与政策倾斜,这样才能在供应端提供更多优质低价的氢气。
在基础设施打造方面,潍坊先行一步,现已建设了5个加氢站,为氢能汽车商用提供支持,而18条氢燃料公交专线的运营,已使潍坊成为全球氢燃料公交线路最密集的区域,正在形成氢能公交场景闭环。
徐子春也表示,为了进一步推动氢能汽车商用,相关企业也会积极向政府争取政策支持,比如氢能商用车在济青高速的通行费优惠、或者在济南等城市内环的路权保障等。
原标题:1100辆大单签订背后,氢能汽车商用亟待构建“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