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 正文
 
山东青岛“大能源”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日期:2022-09-22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sy_miaowanying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放眼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工程海域段施工已经进入尾声。长达12公里的海域段管线,犹如一条蛟龙,卧于胶州湾的万顷碧波之下。

青岛的“大能源”格局,正在随着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工程的建设施工加速形成。这条贯通东西的青岛能源“大动脉”,管线全长72公里,其中海底段达到12公里,设计总输气能力为每年36亿立方米,在工程技术方面开创了多个“国内第一”。

对正处于实现“双碳”目标、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试点的青岛来说,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工程的重要意义更为凸显:今年年底主线通气投产后,将与“十四五”期间实施的董家口LNG码头项目、全域“煤改气”项目、大型燃气发电项目协同一体,构建起“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大能源”格局加速形成,为青岛能源结构转型提供“十足底气”。

十年磨一剑,开创三个国内第一

在青岛市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工程开工仪式上,青岛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海滨在致辞中难掩澎湃之情。从开始筹备到正式开工,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工程整整历时十年,几经推敲、几易方案,最终得以“落子”。

蛟龙入海,贯通东西。作为我市重要的能源基础配套工程,项目建设除涉及平原、丘陵、海域、滩涂等众多复杂地形外,项目施工工艺也开创了三个“国内第一”:是国内涉海距离最长的城市燃气管线,也是首条下穿跨海特大桥、首条采用陆对海“定向钻”工艺敷设的天然气管线。

工程开工以来,一个个技术难题被攻克,一个个重要节点按期完成:3月15日上午,管线第一道焊口正式打火开焊,标志着项目进入全面施工阶段;4月30日,管线陆对海水平定向钻正式开钻;5月2日,双埠浮拖场地主体建成;5月17日,管线海域段在浮拖场地正式打火开焊;5月21日,历时22天后,陆海定向钻杆与浮漂成功连接,经过“探、穿、连”三位一体作业,国内城燃管线距离最长的陆海定向钻导向孔施工一次性穿越成功,实现精准贯通,以此为“坐标”,成为穿越施工及海上浮拖段精准连头作业的“基点”;6月20日,海管第一根浮拖管道预下水成功;7月14日,墨水河完成定向钻实现穿越;7月15日,开工启动超长机械顶管穿越沈海高速,穿越长度390米;7月27日,大沽河定向钻穿越进入启动阶段;8月10日,在经过90个小时的连续作业后,长管线完成从陆地到海底的穿越,实现陆海连通; 9月6日,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海域段浮拖最后一组长管段入海……

据青岛能源华润燃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毕洪波介绍,该项目起点为国家管网张应分输站,途经胶州市、城阳区,从女姑口大桥西入海,从李村河入海口的海陆管接口登陆后,与市区“三横四纵”次高压燃气管线对接,并向南延伸至华电青岛发电厂。“该项目由青岛能源华润燃气有限公司与中国石化集团共同投资建设,由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管线全长72公里、其中海底段达到12公里,设计总输气能力为每年36亿立方米,预计年底前实现主线通气投产。”

“双碳”目标下,青岛能源结构转型“底气十足”

“双碳”目标下,作为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一场关于能源结构转型的“硬仗”已经在青岛打响。

去年,我市提出加快推进“煤改气”清洁能源供热项目,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分批次完成40余处燃煤热源的改造任务,关停燃煤锅炉150余台,新建燃气锅炉上百台。与此同时,所有新、改、扩建锅炉,必须为非燃煤锅炉,综合采用“煤改气”、工业余热替代、生物质化改造等手段,科学有序推进集中供热热源整合和低碳化改造。

记者从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获悉,今年我市将在一热泰能、二热徐家东山等7处热源实施供热燃煤锅炉“煤改气”改造。未来,市区还将关停和改造一批供热燃煤锅炉,确保2023年年底前,完成市南、市北、李沧、崂山建成区“煤改气”工作。

而作为“煤改气”的主力军和先行先试者,青岛能源集团已经在去年关停燃煤锅炉8台、新建燃气锅炉4台的基础上,今年计划关停燃煤锅炉19台,新建燃气锅炉17台;2023年计划关停燃煤锅炉9台,新建燃气锅炉7台。新建的燃气锅炉,都需要新增气源做支撑。

更为重要的是,长期以来,由于处于“西气东输”末端,青岛的气源一直比较紧张,价格也相对较高。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工程选择在此时开建,可谓恰逢其时。项目建成后,可以满足沿途上合示范区、高新区以及城区大型燃气发电项目、“煤改气”工程的用气需求。预计每年替代标准煤消耗536万吨、减少碳排放50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16万吨、减少粉尘排放4320吨,将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也为“双碳”目标下青岛能源结构转型提供了“十足底气”。

多路布局,构建“大能源”格局

由于地理位置等方面原因,青岛位居“西气东输”管输天然气末端。直到中石化青岛LNG接收站2014年投入运营,青岛终于变为LNG气源的前端。但是,青岛天然气的供应形势并不乐观,“缺气”一直如影随形。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如何深耕清洁能源综合供能市场?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青岛能源集团把目光放在向供应链“上游”进军。

随着青岛能源集团与中国石化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董家口LNG码头三期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青岛将由“西气东输”管输天然气的末端变为液化天然气(LNG)气源的首端,进而可以满足全市未来中长期的天然气用气需求,奠定能源结构转型基础。三期工程将在一期、二期基础上,对码头泊位和接收站进行扩建,新增一座靠泊26.6万立方米LNG船舶的专用泊位,一座27万立方米LNG储罐及配套附属设施,这是目前国内计划建造的容积最大的LNG储罐。

扩建工程全部完成后,该接收站年接转能力将达1400万吨(可为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5300万吨,相当于植树29.4亿棵),每年将输出127亿立方米稳定、可靠的清洁能源,将成为国内同期建设中规模最大的LNG接收站。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新能源产业重点项目,该项目对于全面改善山东乃至华北地区天然气供应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项目正是董家口LNG气源输青大通道的关键一环。项目完工并投入使用后,将与董家口LNG码头项目、全域“煤改气”项目、大型燃气发电项目协同一体,为青岛构建起“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

根据规划,青岛能源集团构建“大能源”格局的思路远不仅于此——

将在全面完成供热“煤改气”的基础上,引入清洁发电余热、地热能、海水源、空气源等多种清洁热源,建成多能互补的“大供热”保障格局,供热面积达到1.65亿平方米。

建成“一主两支环型”高压管线,开工建设天然气战略储备库,打通天然气上、中、下游产业链,构建起“自主采购、战略储备、外来补充”的多元化“大供气”保障格局,天然气年销量突破30亿立方米,满足全市天然气需求的同时,与国家管网互联互通,辐射山东半岛经济圈。

筹备建设“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重点面向“上合组织”成员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北亚地区,着力建设全球重要的能源现货交易中心、东北亚油气价格发现中心、国际高端能源服务集成平台、“一带一路”能源信息集中平台。

“作为承载着城市‘能源安全保障、能源转型发展、能源战略合作’三大功能的国有产业平台,能源集团肩负着全市128万户居民燃气不锈钢波纹管更换任务,这是民生之重;投资125亿元建设青岛市燃气储备供应保障工程等‘七大项目’,这是夯基之策;首开青岛市全域供热‘煤改气’的先河,这是转型之变;发起并参与了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筹建,这是破题之举。每一个任务,都需要我们全力以赴。”赵海滨说。

原标题:山东青岛“大能源”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青岛日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