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润电力进行了一次3GW的光伏组件招标,作为集多晶硅、电池片为一体的通威股份首次参与类似投标,通威股份下属的通威合肥公司以58.27亿元中标,该中标价格的单瓦售价比亿晶光电、隆基绿能的价格分别低5分钱、8分钱,这意味着3GW的价格分别低1.5亿元和2.4亿元,在上半年多晶硅价格大涨的情况下,这一价格令人意外。
更令资本市场震撼的是上游多晶硅企业向下游组件的延伸,8月17日该消息公布后,晶澳科技、天合光能、晶科能源均出现下跌;8月19日,天合光能、晶澳科技和晶科能源分别跌15.07%、9.89%、5.19%,三家市值均超1500亿元的公司同时大跌,可见下游组件公司投资者对这一消息的畏惧。
通威股份切入组件的程度会有多深尚未可知,但可以预见,随着更多厂商一体化扩张,行业短期内的竞争将会更激烈,市场份额向一体化、大企业集中的可能性将大大增长。
组件变局
光伏行业产业链较短,分为多晶硅、硅片、电池和组件四个环节,其中光伏组件已形成了较稳定的竞争格局。
曾经,组件厂商市场份额分散,但到2021年年底,组件行业已经形成隆基绿能、晶澳科技、天合光能、晶科能源和阿特斯占据前五位的格局。
而且,最近几年市场份额更是向龙头集中。2021年,前五大公司的出货量达到125.5GW,比2020年上涨45%,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二,集中度再次提高。
2021年,隆基绿能的单晶组件销售量为37.25GW,比2020年增长55.45%。晶澳科技的组件销量为24.07GW,比2020年增长62.65%;晶科能源光伏组件销量为22.23GW,同比增加18.45%;天合光能的销量为21.08GW,同比增长为58.71%;排名第五的阿特斯销量为14.5GW,同比增长28%。前五家合计销量接近120GW,占全球173GW装机容量的比重接近69%,比2020年的67%有所提升。
不过,即便如此,光伏组件行业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均较低。由于隆基绿能没有披露相关组件的利润率水平,从天合光能和晶澳科技可见一斑。2021年,晶澳科技的组件销售额为394.6亿元,毛利率为14.15%,公司当年的净利率为5.06%;天合光能组件销售额为343.95亿元,毛利率为12.43%,公司当年净利率为4.16%。从行业利润分配看,组件企业获得的利润并不多,大多数利润被上游的多晶硅和电池片企业占据。
当然,目前通威股份尚没有公布扩张计划,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通威股份拥有光伏多晶硅产能23万吨、电池片产能54GW,“渔光一体”光伏电站规模3.12GW。在组件领域,通威股份已经具备6GW的组件产能。
组件作为承载主业产业链盈利兑现和新产品推广使命的输出口,在行业新技术导入、供过于求阶段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在经历了一轮完整的单晶替代多晶之后,组件环节的竞争要素也在发生变化。其中,2015-2019年是新产品导入期,产品是第一竞争要素;而2018年至2021年,尽管产品仍重要,但产品代际逐步走弱,成本成为第一竞争要素,组件企业走向硅片-电池片-组件一体化;2021年至2022年,下游分布式爆发,渠道品牌变得更加重要。天风证券认为,渠道品牌仍是重要因素,但同时回归产品本身,新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
当前,光伏行业正处于一个变革时代。一方面,分布式装机趋势更加明显,2021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54.93GW,其中分布式发电装机容量为29.28GW,占比略超过50%;2022年上半年,中国光伏装机为30.88GW,同比大增137%,其中分布式超过19.65GW,占比已经大幅攀升至接近三分之二。分布式光伏的兴起意味着组件厂商将面对更分散的客户群体,渠道的品牌价值显得更为重要。
另一方面,规模化生产的P型单晶电池采用PERC技术,平均转换率达到23.1%,已经接近24%的效率瓶颈。一般而言,组件转换效率每提升1%,发电成本下降5%至7%,这在单晶电池替代多晶电池的道路上已经完美地上演了一次,电池效率的不断提升直接导致发电成本的大幅下降。
目前,在PERC技术的电池效率转换已达到瓶颈情况下,光伏业界迫切需要瞄准更高转换效率的技术路径,业界的主流方向主要有HJT、TOPCon、IBC等,上述路线的理论转换效率均可以达到28%以上,这意味着行业通过提高转换效率降本的故事还可以继续下去。公开数据显示,TOPCon现有产能54GW,在建及规划产能146GW;HJT现有产能7GW,在建及规划产能180GW;IBC在建和规划产能合计不超过30GW。可以说,行业正处于技术变革的关键时刻,切入下游组件将会令硅片企业把握行业发展趋势。
具有丰厚利润的多晶硅竞争也将更激烈
当前,正是上游多晶硅行业利润最丰厚的时候。未来,随着新产能的释放及新增厂家的进入,多晶硅环节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在碳中和及俄乌冲突所带来的能源价格暴涨背景下,新能源产业尤其是光伏产业的装机远超预期,这也带动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出口。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前6个月,国内光伏产品出口总额约259亿美元,同比增长113%。其中,光伏组件出口量为78.6GW,同比增长74.3%;组件出口额220.2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一倍。
再加上国内2022年上半年的光伏装机大超预期,光伏产业链受益于此,其中多晶硅生产环节最受益。
自2021年以来,多晶硅价格就走强,过去一年多来,多晶硅行业迎来了量价齐升的格局;过去三年,中国多晶硅产能从51.5万吨增加至55.7万吨,年复合增长只有4%。而需求端,由于光伏行业装机容量的大增,多晶硅的需求也水涨船高,2021年,中国多晶硅表观消费量为59.6万吨,供需缺口带来了价格的大涨。根据百川盈孚数据,截至2022年7月15日,多晶硅现货价报27万元/吨,周涨5.2%,月涨17.4%,较2022年年初上涨53.4%,目前价格仍处于上行通道。
从产能投放看,2022年国内计划新增多晶硅产能27.7万吨,较2021年底总产能上涨近50%;2023年计划新增产能达到57万吨,超过2021年年底的产能水平。
同样,多晶硅环节的集中度也非常高。多晶硅上市公司的业绩也大超预期。继2021年实现82亿元的净利润新高之后,通威股份2022年上半年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603.39亿元和122.24亿元,ROE达到了28.06%。
此外,大全能源、新特能源等也纷纷报喜。其中,大全能源上半年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163.4亿元及95.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2.16%和340.81%;原因是光伏市场持续增长,多晶硅市场价格持续上行。特变电工也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68亿至72亿元。目前看,三家多晶硅公司的利润接近300亿元,堪称最赚钱的环节。
但资本早已看到其中的机会,自2022年以来,各路资本纷纷加入到多晶硅扩产中,主要涉及原有的多晶硅厂商、光伏组件企业及新加入势力。
光伏组件企业也在往产业链上游扩张。2022年6月,天合光能公告,拟在西宁投资新能源产业园,建设年产30万吨工业硅、年产15万吨高纯多晶硅、年产35GW单晶硅、年产10GW切片、年产10GW电池、年产10GW组件及15GW组件辅材生产线。
在此之前,一些更小的光伏组件厂商也进行了类似尝试。2022年3月,中来股份公告,拟在山西古交市投资年产20万吨工业硅和10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2021年12月,东方日升公告称,与包头市达成投资协议,其中涉及20万吨金属硅+15万吨高纯硅等。
此外,产业外的竞争对手也加码布局。比如,据酒泉当地媒体2022年2月报道,宝丰集团在兰州市签订多晶硅上下游协同项目投资合作协议,项目总体规划建设35万吨/年工业硅、30万吨/年多晶硅、50GW拉晶切片、30GW电池组件生产装置,以及配套15GW光伏和风力电站。而东方新希望选择了与宁夏合作,项目总投资为1500亿元,主要投向40万吨多晶硅及硅片、电池和组件一体化项目。另外,多晶硅的上游也加入这一阵营,合盛硅业宣布投资年产20万吨高纯硅项目。
此外,行业内的通威股份等也加快了扩产计划。随着新厂商的进入,多晶硅的大扩产令多晶硅的丰厚盈利可持续性存疑。
原标题:通威股份切入 光伏一体化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