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汉能财报,去年上半年,汉能向银行及其他借款为7.18亿港元,利息开支总额为1300万港元。而今年上半年,其借款和利息开支总额分别达到15.2亿港元及5900万港元。
据《中国企业家》证实,此前一直充当着汉能集团背后财力支持者的国家开发银行去意已决,其在2011年计划向汉能下游电站开发提供融资总量300亿的授信额度目前已经撤销,不过汉能随后发声表示否认。
汉能之所以出现如此被动的局面,与其一直被诟病的关联交易有密切关系。香港证监会在公布汉能遭受强制停牌的原因中,也表示了对于上市公司汉能和母公司汉能控股及其联属公司的关联交易的关心,而且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提供汉能控股2011年至2014年的财务报表。
其实,汉能的关联交易颇多,和其选择的太阳能发电技术路线密切相关。
人类利用太阳能发电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以硅晶体为主要材料来进行光电转换并制作成晶硅太阳能电池;另一种则是使用陶瓷、石墨、金属片等不同材料当基板来制造太阳能薄膜电池,当前工业化制作太阳能薄膜电池的材料主要有:碲化镉、铜铟镓硒、非晶体硅、砷化镓等。
在这两种太阳能发电方式中,晶硅因光电转换率较高,发电成本上占据优势,占据市场九成份额;而薄膜电池一直因光电转换效率低为市场诟病,其铂阳硅基薄膜太阳能设备转化率不足10%,技术的缺陷导致其并不被大型地面电站所接受。
汉能只好通过自产自销、自建电站的产业垂直一体化布局消化产能,但这涉及到的关联交易则一直成为外界质疑汉能的焦点。
根据财报,汉能薄膜自2010年以来合计实现营收148亿港元,几乎全部是向母公司汉能控股销售设备所得。在整个2013财年,汉能控股及其附属公司是汉能薄膜唯一的客户。
而汉能2015半年报显示,因终止内部关联交易,今年上半年汉能关联交易下跌至少1亿港元,同比降幅超九成。终止部分关联交易带来的后果是今年上半年汉能出现了自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财报显示,汉能的收入同比缩水34%至21.18亿港元,净亏损5932万港元。
首次出现亏损,资金遭遇瓶颈,这让汉能在目前的非常时期不得不调整战略。
“汉能必须有很大的重组才能重新换回资本市场对它的信任。”一位长期跟踪汉能的新能源分析师向《棱镜》表示。
拿销售模式开刀
在还未遭遇股价暴跌危机之前,汉能在成都高调宣布启动全渠道战略布局,提出开辟500家直营店,并发展3000家经销商,要覆盖县级以上全国的城市,并打造一支高达5000人之多的销售团队。
“直销模式是李河君的想法,刘民仅是李战略思想的执行者。”汉能内部一位人士向《棱镜》总结。
41岁的刘民,是汉能最年轻的高管,担任上市公司副主席一职,同时也是汉能控股集团执行总裁以及汉能全球
光伏应用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负责集团全球
光伏发电、应用及销售工作。
但在9月29日的司庆纪念日上,员工们并未看到刘民的身影,第二天上市公司的一纸公告解释了他缺席的原因——公司执行董事刘民因个人健康原因提出辞任。
“没有他就没有今天汉能的薄膜太阳能。”上述离职高管如此评价刘民的重要性。自1999年就跟着李河君做水电站的刘民是公司内部屈指可数的元老级别的人物,他一手操办了2011年汉能第一家光伏基地落户河源,“他是汉能唯一一个敢当面和李河君拍桌子的人”。
对于离职原因,上述内部人士表示,这归结于汉能在民用消费品市场上销售的败笔,即直销模式的失败。
“李河君给刘民定的目标非常高,他压力特别大,长期彻夜失眠,脸都浮肿了。”上述离职高管如此描述。
根据《棱镜》对各地直销店的问询,多数直营店坐落于城市商业中心黄金地段,店面高达数百平米,租金昂贵;但店内产品不多,店内冷清,几乎没有顾客,通过电话等渠道下的订单也很少,其销量远远不能覆盖租金,更别提人员、运营等需要消耗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