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 正文
 
曾被打压至谷底的中国光伏产业,是如何重回全球第一的
日期:2022-10-18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sy_wuqianxi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2011-2012年是中国光伏产业的震荡期,也是分水岭。在此之前,整个行业既展示了激进的一面,也颇具野蛮生长的特性,一些企业在全球开山辟路,随之又跌入深谷,并由此进入一个极具疼痛感的调整期。

好在,中国光伏产业展现出了它顽强的一面,不仅活了下来,而且还茁壮成长。2012年以来,中国光伏装机规模连续7年稳居全球榜首,其发电的平均度电成本也较2012年下降70%,并在2021年实现了十年前许多人不敢想象的平价上网。

从野蛮生长到巨震

2011年年底,时任尚德电力公司董事长的施正荣出席了当时在江苏举行的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产业峰会。会上,江苏省主管部门的官员和企业代表都发了言。当施正荣最后一个发言时,会场变得鸦雀无声,人们想知道这个行业龙头的操盘者如何看待行业走势。他的看法是,未来是乐观的。

和施正荣一样,时任尚德电力副总的刘志波在会上参与小组发言时也表示持有“乐观态度”,但他在这前面加了两个字:“谨慎”。当天晚上,刘志波在电话中一改会上的从容,语速飞快地对第一财经记者说:“整个行业更大的风暴很快就要来临!”

后来发生的一切,都一一印证了刘志波的判断。一场行业巨震已在酝酿之中。

2012年之前,中国光伏企业生产的产品出口率高达90%以上,其中欧洲占70%左右,美国占10%,国内应用市场开发极为有限。同时,几乎所有的原材料、装备和工艺都来自进口。这意味着,一旦海外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引发行业巨震。

事实上,震荡已经开始。2011年,随着欧盟对中国光伏企业展开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俗称“双反”),中国光伏产业产品价格急速下跌。

2012年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征收34%到47%的关税。这一年,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额同比下降了40%还多,光伏组件价格更是出现腰斩,全球光伏装机骤降,导致产能严重过剩。

当风暴来临时,首当其冲的便是当时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组件制造商尚德电力。光是在2012年上半年,尚德电力平均每天亏损上千万元。

2013年3月,尚德电力公告称,经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尚德电力在中国的子公司、全球四大光伏企业之一的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无锡尚德)将实施破产重整。

回顾过去,尚德电力创始人施正荣说,尚德电力当时“可能有点冒进”。

当年的另一个风云人物是彭小峰。他2005年创立赛维,2007年公司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成为中国新能源领域当时最大的一次IPO,公司由此成了亚洲最大的多晶硅片厂商。据称,2008年赛维的订单便排到了2018年,订单总量相当于当年全球光伏装机量的两倍。

2008年之前,多晶硅从2005年的每公斤40美元暴涨至2008年的400多美元,简直比黄金还贵。但到了2009年,多晶硅价格从每公斤将近500美元暴跌至每公斤40美元,几乎与赛维当时生产成本持平。

市场天翻地覆的震荡并没有阻住彭小峰继续扩张的步伐。比如,2011年,赛维宣布投资100亿,在内蒙古建设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硅料生产基地。但赛维年报显示,2010年,赛维负债总额为302亿元,负债率达87.7%,其中短期债券就高达196.71亿元。随之而来的欧美“双反”,又给了赛维一记重击。

2014年,彭小峰辞去赛维董事长职务。尔后,坊间有关他的传闻有多个版本。

与施、彭二人同时代的第一代光伏产业人大多都已在市场的冲刷中离场或隐退,但他们当年高歌猛进中为后来者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和市场资源。有多家光伏产业领域上市公司的高管在谈到这个行业的发展历程时都表示,若没有当年的那帮开拓者以及他们那么激进地在全球市场推行中国光伏产品,可以想象,后来整个行业的发展和扩张不会那么顺利和迅猛。这些评论者,大多是“2012巨震”后才进入这个行业,个别是因为当年体量太小,不在“震中”,而成为幸存者。

从“一打一拉”到平价上网

2013年的元旦刚过,1月7日,在京召开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突然传来利好,会议决定压缩中国光伏行业的过剩产能,2013年新增1000万千瓦光伏发电能力。今天看来,这样的规模并不大。但在当年,这相当于2010年中国光伏电池板的生产总量,是2012年全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的10倍。

“政府对太阳能(光伏)的支持力度太大了。”原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当时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针对此次政策,他称之为“一打一拉”政策,“打”的是产能过剩,“拉”的是开辟国内市场。

紧接着,2013年1月23日由国务院印发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提出,光伏发电规模在2015年将达到2100万千瓦。“这挽救了中国的光伏。”国家能源局一位退休官员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说。

从此,中国光伏行业开启了长达十年的翻身之路。一方面,政府出台相关的产业政策,度电补贴、领跑者计划、户用光伏、绿证交易等政策先后登场,从资金到市场、从财税到土地,营造出有利于国内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为产业发展壮大铺平道路。另一方面,中国光伏企业也“痛定思痛”,开始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以组件端设备串焊机为例,2013年以前,以串焊机为例,中国光伏工厂采用的串焊机几乎都是从德、美、西班牙和日本等国家进口。但到了2015年,市场格局开始转变,这一年,中国市场新增产线中的串焊机95%变成国产设备。

“不管是规模还是技术,都大大超过我们原来的预期。”中国太阳能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赵玉文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时我们一直以为,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到20%就是头了,但现在已经突破了26%。”

光伏行业也逐渐摆脱对政策和补贴的依赖,实现了从补贴时代到平价时代的过渡。2018年5月31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俗称“531新政”),将下半年光伏发电规模压缩到原来的三分之一以下。

多年来,标杆电价和逐渐降低的补贴强度支持了光伏行业规模化发展。其中,2011年,光伏平均上网电价高达1.15元/千瓦时。即便到了2017年,光伏平均上网电价仍高达0.94元/千瓦时,发电成本也在0.5-0.65元/千瓦时,与其他发电形式相比,价格上缺乏竞争力。

“大家都觉得天要塌下来。”多位当年的从业者回忆,“531新政”出台之突然以及力度之大,让行业顿时不知所措。

“531新政”发布一天后,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和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就此作出解读时说:“当前发展的重点需要从扩大规模转到提质增效、推进技术进步上来……着力推进技术进步、降低发电成本、减少补贴依赖……这是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光伏发电发展的基本思路。”

研究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531新政”是确保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事实上,三年之后,光伏发电进入了平价上网时代。

2021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2021年新能源上网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自2021年8月1日起,对新备案集中式光伏电站、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和新核准陆上风电项目,中央财政不再补贴,实行平价上网。

“光伏行业能够走到今天,得益于技术的创新和市场的力量,但最关键的是政策的推动。”回顾过去十年,一直关注光伏行业的孟宪淦感慨万千。

利好之下

2021年3月,中国提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在电源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1年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约5300万千瓦,连续9年稳居世界首位。截至2021年底,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3.06亿千瓦,连续7年稳居全球首位。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的报告预计,2022年至2025年,全国光伏年均新增装机量将达到8500万千瓦至10125万千瓦,是2013年的10倍,相当于4座三峡电站的装机规模。

利好之下,投产项目和从业企业的数量出现猛增。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初步统计,2021年初至今年6月,中国光伏扩产项目超过300个。企业信息查询平台企查查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中国现存49.62万家光伏相关企业,今年前8月新增光伏相关企业9.15万家,同比增长超过45%。

“2021年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光伏的赛道,有原先做装备的,有原先做服装的,很多都是非光伏行业的人。”施正荣在年初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肯定会遇到很多曲折,有高低有起伏有震荡。”他现在是上迈新能源的创始人,该公司主要从事新型光伏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

孟宪淦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尽管目前光伏有诸多政策性利好,但行业未来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相反还将面临不少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是,光伏发电天生就有随机性和波动性,导致电源输出不稳定。此外,光伏装机容量虽在增加,其发电比例依然较低,且“弃光”现象时有发生。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2022年1-6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1777小时,而光伏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只有690小时,利用小时数排名倒数第一。

孟宪淦认为,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光伏等新能源发展如何融入现行能源系统,尤其需要考虑和电力系统的融合问题。他认为,要解决以上问题,一方面要加强智能电网建设以确保光伏发电的有效输送;另一方面要结合储能等方式来提高光伏发电输出的稳定性。

原标题:曾被打压至谷底的中国光伏产业,是如何重回全球第一的
 
相关阅读: 光伏产业 新能源 光伏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第一财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