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 正文
 
电动汽车制造商争相加码回收业务
日期:2022-10-28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sy_miaowanying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近日,汽车制造商Stellantis发布了最新的“循环经济战略”,宣布将延长汽车零部件寿命并大幅提高回收板块业务营收,计划到2030年使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和其他零部件板块的收入在2021年的基础上增长10倍以上。

随着电动汽车原材料价格的不断走高,不少电动汽车生产商都将目光投向回收业务。除Stellantis外,大众、捷豹、特斯拉等汽车制造商也都陆续联合电池供应商加速相关布局。在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突破新高之际,电池回收市场也随之进一步升温。

多国车企纷纷布局

Stellantis官方消息显示,该公司“循环经济战略”将通过“重塑、维修、再利用和回收”的方式,在“尽可能提高效率”的同时“保护稀缺自然资源”。该公司称,计划在2023年投建一个循环经济中心,主要进行汽车维修、拆解以及零部件回炉再造等业务。预测称,到2030年,这一战略将为该公司带来超过20亿美元的营收,并推动该公司的产品在2038年实现净零排放。

Stellantis循环经济事业部高级副总裁Alison Jones表示,未来将把电动汽车中回收再利用材料的应用比例提高至35%以上,并根据不同车型进行调整,尽可能增加汽车中的回收材料比例。

实际上,Stellantis并不是首个加码回收业务的汽车制造商。去年9月,美国福特汽车宣布与材料生产公司Redwood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动力电池回收业务。今年5月,特斯拉宣布,至少将有92%的电池回收材料用于未来的汽车生产中。今年6月,大众更是表示首次成功实现了电池材料的多次循环利用,达成电池材料的闭环利用。

我国电动汽车企业在这一领域的布局则更早。早在2018年,比亚迪就提出了电池业务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并开始布局电池材料闭环产业链。

保供降碳 一举多得

业界普遍认为,全球电动汽车生产商争相加码动力电池回收业务,正是为了应对持续发酵的动力电池原材料供应危机。

作为动力电池的关键矿产,锂盐价格在近两年内持续上涨。截至今年10月第2周,电池级碳酸锂现货报价突破53万元/吨,氢氧化锂价格也突破了50万元/吨,较2020年不到5万元的水平增长了近10倍。此外,铜、镍、钴等关键金属矿物市场也持续火爆,价格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在此背景下,多家汽车生产商都上调了旗下数款电动汽车的零售价格,以应对持续上涨的成本难题。

Stellantis首席执行官Carlo Tavares曾公开表示,电动汽车关键原材料的供应短缺预计将持续到下一个10年,对于汽车生产商来说,延长产业链中的材料使用寿命尤为重要。

除了缓解原材料供应紧张外,也有分析指出,降低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碳足迹也需要实现回收。行业分析师Max Reid表示,随着电池供应链的快速扩张,大量废弃物也随之形成。回收举措不仅可以减少电动汽车供应链碳足迹,更将降低废弃物污染程度。

体系化流程待完善

分析机构伍德麦肯兹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每年的锂需求量约为9.7万吨,钴需求量约为18.6万吨,镍需求量约为301.4万吨。到2030年,这3种关键金属的需求量预计将分别达到31.8万吨、26.4万吨和427.3万吨。在充分回收的情况下,到2030年,每年的回收规模将分别达到13万吨锂、11.2万吨钴及37.7万吨镍。总体上看,回收废旧电池后进行再提炼将是未来电池原材料的重要来源之一,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行业需求,对于缺乏相关矿产的国家也颇为有益。

不仅如此,相关行业测算还显示,今年全球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从去年的13.1亿美元上涨至17.7亿美元,涨幅高达35%,到2026年,这一市场规模更有望达到5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同样超过30%。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提醒,回收产业不仅涉及到资源回收,更需要考虑环保、安全等方面的影响。

一位从事电池材料回收的专业人士告诉记者,从技术上说,从报废动力电池中回收关键金属的工艺已较为成熟,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成本竞争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动力电池种类多元,回收产业规模化发展还需要更加精细化的工艺,同时也应注意老旧电池在运输、处理过程中的安全问题,需要建立完善更加体系化的回收流程。

Max Reid则认为,在关键金属矿产需求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回收废旧汽车带来的资源无法满足全部需求,未来还是应该在加大回收力度的同时,进一步扩大采矿力度,共同缓解供需矛盾。

原标题:电动汽车制造商争相加码回收业务
 
相关阅读: 电池回收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中国能源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