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免的是东南亚,实际上产品主要来自中国光伏企业。
因为四国的光伏产品,原料和组件大多进口自中国,东南亚许多光伏组件和电池厂也是由中国投资建设,在光伏这条产业链上,背后还是由中资企业在运营和管理。
据统计,美国本土拥有晶硅组件制造产能仅5GW,薄膜组件制造产能约2.5GW。进口来源中,尽管来自中国的仅占比不到5%,却有超过80%的产品来自中国光伏企业设厂的东南亚。
换句话说,美国豁免东南亚四国,等同于对中国光伏出海打开了另一扇门。
光伏之争二十年,谷仓海外仓认为,在欧洲能源危机的大国叙事背景下,中国光伏品牌的“大航海时代”到来,左手产能右手技术,中国光伏问鼎欧洲。
而在这一轮的品牌出海中,出现了一个关键角色,就是“海外仓”,服务光伏出海供应链走向更纵深、更柔性、更多元,谷仓海外仓已正式接棒!
“苦难行军”20年:杀不死的更强大
从西方神话里普罗米修斯盗火种,到瓦特用煤炭点燃英国工业革命,再到眼下欧洲天然气管道断供,能源是人类文明的命脉,“谁掌握了能源,谁就掌握了一切”。
失去煤炭和石油时代的中国,在「光伏时代」好不容易抢到先机,却在近20年间,两度出海,又两度折戟:
前有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光伏遭遇无妄之灾;后有2012年欧美“双反”制裁和301调查,光伏企业出走东南亚建厂。
那个时代是中国光伏被四面围猎的时代,也是打怪升级的时代。
二十年苦难行军,大浪淘沙,不断有企业离场,又不断有品牌崛起,如今的中国光伏产业已成为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
海外市场需求高涨,带动我国光伏组件出口量价齐升。2022年1-8月,光伏组件出口量108GW,对应出口额达302.7亿美元,两者均已超过2021年全年总值。欧洲、亚洲和南美洲构成了我国2022年1-8月光伏组件的主要出口市场。
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近30%,组件产能占全球77.2%,新增装机量连续9年世界第1,全球前20光伏巨头15个来自中国,全球98%光伏板硅基芯片、96%硅片、90%逆变器来自中国……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这一轮新能源之争,还活在“爱迪生时代”的欧美,短期内已无力争雄,因为中国光伏出海的不只产品,还有品牌、技术、设备、理念、标准、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二十年厚积薄发,王者归来,中国光伏品牌不仅活了下来,还能再次出海,以光伏之力改变世界。
与此同时,在新一轮的出海浪潮下,中国光伏品牌不再单靠“低价打天下”,而是谋求“供应链的竞争”:
不急于扩产能、签合同,而是先杀进去、抢地盘。光伏巨头们通过在海外投资电站、开发项目、拓展渠道等本土化布局,深度参与“上岸”后的下游产业链,把业务做到欧洲光伏消费中心,贴近消费者,就是贴近利润。
就像上岸需要“落脚点”,所有这些「本土化动作」都需要一个前提——把产品提前存储在本土仓库。
此前提供港口仓或堆场的老服务商,已满足不了光伏出海企业“向内陆推进”的新需求,本土化能力更强、物流交付更稳定、具备全链路解决方案的海外仓服务商,接过服务光伏出海的接力棒。
那么,当前的海外仓行业是否已经做好准备了呢?
深耕海外市场十余年,在欧洲市场,谷仓海外仓已建起50万㎡海外仓群,“海外仓时代”与“光伏出海时代”适逢其会:在供应链中加入「海外仓」的环节,仓到哪市场到哪,实现向内陆纵深拓展,供应链从较单一、局部走向更柔性、多元。
出海、上岸、入仓,从单枪匹马到并肩作战,下一个十年,或是“光伏的海外仓时代”。
原标题:美对光伏关税豁免政策落地,中国光伏准备迎接新一轮出海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