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外企正在深入布局中国氢能市场。
高工氢电梳理发现,今年下半年以来,外资在中国氢能市场表现格外活跃:一方面,他们纷纷投建燃料电池、储氢瓶、加氢站相关项目;另一方面,他们联手国内企业签订了多项氢能合作协议。比如蒂森克虏伯分别与中国石化、国家能源集团等企业签订了大量的氢能合作协议,此外还有西门子、空气产品等国际巨头与国内企业签署了一系列氢能合作协议。
业内分析认为,“合作共赢”是氢能产业长期发展的主旋律,多方合作可以让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优势互补,有效地提升彼此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实现氢能产业链良性循环。
投建项目落地
10月28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正式发布,新版目录将绿色低碳、节能环保作为重点鼓励的行业领域之一。氢能作为重要的清洁能源,目录中鼓励外商投资包括氢能制备与储运、加氢站建设、燃料电池发动机、膜电极等多个氢能领域。
在政策鼓励支持下,外企已经从早期的产品贸易发展为亲身入场,直接参与国内氢能产业的发展与竞争。今年下半年以来,外企在中国氢能和燃料电池领域投建项目的相关消息如下:
燃料电池方面,6月,异科彼欧决定为苏州的工厂投资数百万欧元,建立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9月28日,在上海临港研发及生产的康明斯HD120燃料电池产品现正式进入投产阶段;10月24日,丰田燃料电池研发与生产项目(一期)正式动工,项目投产后计划于2023年正式投产燃料电池系统及电堆,预期目标产能1万台/年。
氢能制备与储运方面,8月31日,彼欧新能源(上海)有限公司决定在嘉定氢能港建设首个世界级规模的超级工厂,专门用于生产IV 型高压储氢瓶,并将于2025年开始运营;11月,空气产品公司拟在江宁开发区投资约3亿元人民币建设氢能项目,新项目将应用全球领先的液氢技术,为江宁区本地整车及核心燃料电池零部件企业提供最先进的解决方案。
加氢站建设方面,7月29日,壳牌(中国)有限公司与申能(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公司上海申能能创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宣布成立合资公司“上海申能壳牌新能源有限公司”。该合资公司计划未来5年内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建成6-10座加氢站;到2030年,将在长三角地区建设30座加氢站,预计每天可为约3000辆燃料电池卡车或公交车供应氢气。
从以上企业动向来看,外资企业投资主要集中在燃料电池&系统、制储氢以及加氢站这三个方向,其中燃料电池汽车领域是外企投资布局的重点方向。
携手国内企业
能源央企、上市公司是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中国氢能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这些企业纷纷针对氢能领域展开布局,深入氢能产业链各个环节。面对加速入华布局的氢能外企,相比竞争,他们更多地倾向于合作,一起强强联合增加彼此的影响力。
以蒂森克虏伯为例,在刚刚结束的进博会上,蒂森克虏伯展示了针对风电、绿氢等领域,覆盖减碳需求端、供给端和基础设施端的绿色技术和解决方案。其在大型电化学装置领域拥有50年的专业经验,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可提供吉瓦级绿氢生产技术的公司。
在进博会期间,蒂森克虏伯先后与中国石化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大唐集团签约,均涉及在氢能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其中,中国石化与蒂森克虏伯将就风电、氢能、绿色化工及其相关生产、储运、应用、协同展开合作,共同促进氢能更好发展。
无独有偶,看好中国氢能市场绝不止蒂森克虏伯一家。
在进博会上,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与西门子能源表示将在绿色氢能领域扩大并强化合作伙伴关系;上海伊藤忠商事与国华投资公司签署了意向销售协议,双方将携手打造绿电制绿氢、绿氢制绿氨完整产业链;百胜中国、空气产品公司、北汽福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将在上海市嘉定区联合打造氢燃料电池物流车辆应用场景,进行氢能产业链的项目投资与开发;霍尼韦尔与摩德娜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将携手打造全新氢能热工设备。
除此之外,现代汽车“HTWO广州”也宣布携手恒运集团、广州开发区交投集团打造氢能发展新引擎,力争在示范期内推广超4500套氢燃料电池系统;中环环保与Proof Energy.Inc以视频连线的方式举行了战略投资协议的签约仪式,双方聚焦新一代氢燃料电池研发,推动固态燃料电池大规模商业化量产;沙特国际电力和水务公司与国氢科技宣布在绿电制氢、氢能技术推广应用等领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业内分析认为,外企加快布局氢能产业会产生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带来独有的先进技术,有助于弥补氢能产业链各环节存在的技术短板;二是有利于完善国内氢能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规模化、标准化的氢能体系。
此外,外资企业也会对国内企业起到‘鲶鱼效应’的作用,能够激发行业的发展动力,刺激企业间竞争,激励国内企业在市场和技术上实现突破,加快核心技术自主化进程。
整体来看,当前中国氢能产业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市场总量、基础设施、应用场景等方面水平都需要提升,外企会成为氢能产业发展的加速器,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原标题:外企“抢滩”中国氢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