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英大证券近日发布的研报估算,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充电电费市场规模约141.3亿元,服务费市场规模高达17亿元-34亿元。假设电价不发生巨大变化,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会扩大3倍,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会扩大10倍,“电费+服务”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
千亿级市场规模背后,盈利难、充电设施利用率低、市场分散等痛点亟待解决。随着充电桩市场从“粗放式布局”到“精细化运营”,第三方充电服务商通过为充电服务市场各方参与者提供从建设到运营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打开了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千亿级市场规模 多重痛点待解
充电桩是向新能源汽车补充电能的基础设施,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为各种类型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而车桩比是衡量充电桩建设程度的关键指标之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40万辆,充电桩6.6万个,车桩比为6:1;截至2022年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1200万辆,充电桩数量达到470万个,车桩比为2.55:1。
历经多年高速增长,2021年中国充电桩市场规模约为785.1亿元,同比上升55.68%。华经产业研究院预计,2025年中国充电桩市场规模有望达到近2500亿元,2021-2025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超33%。
不过,行业发展也面临多重痛点。易观报告指出,行业发展初期,充电运营商的建设与运营思路为“跑马圈地”,即以充足的资金抢占好地段,建设更多的充电站点,较少考虑场站运维管理、用户体验等问题。正是由于前期发展不均衡、规划布局过于粗放,导致当前充电设施面临结构性供给不足、互联互通难、整体利用率低、回报周期长、运营管理难等诸多问题。
具体而言,充电运营商格局呈分散态势,对于用户在线找桩、支付结算、充电信息服务等均产生一定影响。数据显示,2016年到2021年,中国前五大公共充电运营商市占率从90%下降到73%。截至2022年7月,TOP5运营商市占率68.2%,呈持续下降趋势。从增量份额来看,除特来电、星星充电、云快充等CR5运营商外,二线及新增运营商贡献了近56%的增量。
在充电设施方面,行业发展初期,充电服务运营商以“重建设”为主,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充电场站建设;但由于充电桩整体利用率较低,盈利模式仍较为单一,导致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充电运营商普遍亏损等问题逐步显现。另外,运营运维和用户体验等方面,公共充电站普遍存在用户充电排队时间长、燃油车占位、充电桩故障率高等,充电桩自燃、使用触电、大雨浸泡、设备老化失修等安全管理问题也亟待解决。
聚焦全生命周期服务 构建融合充电服务生态
“粗放式布局”到“精细化运营”,充电桩市场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该如何破局找到“解药”?
中金公司研报提出,发现客户痛点、贴合客户需求,以及为客户增收降本,将会是充电服务商业模式的关键。因此,更专业的“建桩+运营”的全包模式,有望解决充电桩市场的客户需求及诸多痛点,全包模式也与光储充一体化升级、虚拟电厂等新兴商业模式一起有望成为未来充电服务市场主流。
所谓全包模式,是指充电服务商针对无业内经验但掌握土地资金资源、急需进行充电桩建设的目标群体提出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这套方案包括选址、EPC建站及后续运营运维的三位一体综合服务。简单来说,全包服务能让想投资充电桩市场的商家从0到1,并在后续运营中,获得专业帮助,从而破解充电桩利用率低、盈利难等难题。公司方面,特来电、能链智电、云快充这几家公司可提供类似服务。特来电以销售充电桩设备起家,逐步过渡到自建投运充电站,公司具备充电设备生产、充电场站运营能力,能够向业主提供集EPC建设、设备销售、后期运维的全包服务。能链智电是中国充电服务第一股,其业务模式是通过聚合产业生态资源,为充电设备制造商、运营商、主机厂及电动汽车用户提供“线上+线下”充电解决方案及非电增值服务,从而构建多环节、多场景、多业态融合的充电服务生态。
“总的来说,即提供选址、咨询、买桩、买电、建站、保险、代运营、代运维、对接流量方等全生命周期服务。对于能链智电而言,我们是给所有的合作伙伴提供服务的服务商。所有服务形成了一个菜单,不同的合作伙伴,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服务。”能链智电创始人、CEO王阳称。
国联证券研报分析称,由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速度超预期,2022年下半年,充电桩建设及运营将迎来新一轮浪潮。预计到2025年充电桩保有量将达到930万台,充电桩建设累计投资规模将达到1678亿元,服务费收入规模将达729亿元。国元证券认为,在2030年车桩比1:1的目标约束下,未来10年充电桩市场总投资额将达万亿元。
原标题: 从“粗放式布局”到“精细化运营” 千亿级充电桩市场迎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