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技改成效显现
上半年,永祥多晶硅技改圆满成功并提前达产达标,于2月份投入试生产,目前装置运行稳定,质量稳定,各项消耗指标稳步降低,并于4月份首次突破千吨大关,提前实现了达产达标。同时在管理方面,降本增效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尤其采用“永祥法”的与四氯化硅冷氢化结合的节能降耗技改项目顺利完成,生产运行成本大幅度降低,极大地提高了核心竞争力。
对于这次多晶硅技改,刘汉元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新的产业发展注定不会一帆风顺,面对行业的波折风险,全体永祥人迎难而上,敢于挑战,勇于创新,面对诸多不利局面,坚定地走出了具有通威特色的新能源发展之路,成功完成15000吨技改项目,产量规模、成本控制、质量等级均已进入我国行业前三,一举奠定了永祥的行业地位和发展基础。
“成绩来之不易,未来任重道远,全体永祥人将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骄不躁,保持永不知足的进取精神,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需要通过行业对标管理,不断找出差距,消除差距,最终实现全面超越,争创行业一流水平。”刘汉元在技改完成后这样鼓励永祥员工。
他认为,当一个企业具备了强大的技术实力、管理实力,并且经营有道的时候,当这个企业所有的员工都不懈地追求事业和自身价值的时候,那么这个企业一定是长久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这个企业的团队一定是战无不胜的团队。
严堵多晶硅加工贸易进口
最近围绕“暂停多晶硅加工贸易进口申请”(简称“58号文”)的存废,行业内一片波澜。刘汉元毫无意外的表示,希望严格执行“58号文”,限制多晶硅加工贸易的进口,弥补原有的政策漏洞,保护国内的多晶硅产业。他认为,通过国家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我国单个多晶硅企业的产能规模已达6.5万吨,已居全球最大,且超过1万吨以上的多晶硅企业已达7家,前7家企业总产能已达到15.4万吨,与国际一流的多晶硅企业处于同样的竞争水平。
2014年,我国多晶硅产量达到历史峰值的13.2万吨,比上年增长61%,2015年上半年,我国多晶硅产量7.78万吨,同比增长21.6%。目前保守预计未来1-2年国内企业的新增产能将达到7万吨。预计2015年国内市场对太阳能级多晶硅的需求约为26万吨(以下游45GW计算),而国内产业的有效产能将达到23万吨。即使原来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进口的多晶硅全部由国内产品替代,仅国内产业的新增产能即足以弥补这一部分缺口。因此,停止多晶硅贸易加工进口不会对国内市场形成重大的市场供需影响。
在刘汉元看来,我国多晶硅企业是通过大量国家和社会资本的投入,付出巨大的代价,发挥我国多晶硅人的聪明才智,通过多年自主技术创新,获得技术突破,冲破美欧的技术封锁,创造出来的国际竞争力,这是中华实体工业的骄傲,来之不易。
刘汉元特别强调,国家应站在确保我国
光伏产业整体健康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来统筹和决策,尤其是面对当前我国多晶硅产业备受国外冲击的关键阶段,既要兼顾下游,更要兼顾好上游,若仅仅只站在产业链某一环节做出判断,都将不利于甚至损害行业的发展,从而重演我国光伏产业几十年来长期受制于人、受制于外的被动、尴尬局面。
根据目前政策,已审批的加工贸易合同最晚可执行至2015年8月31日,此后进口多晶硅将不能通过加工贸易进口方式规避反倾销税。应当尽快启动对韩国企业的期中复审,根据实际倾销幅度调整税率,并继续严格执行“58号文件”,堵住通过加工贸易进口规避贸易救济措施的漏洞,确保“双反”贸易救济措施执行的有效性和严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