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 正文
 
动力电池产能过剩之辩
日期:2022-11-30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sy_luxiaoyun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上游的动力电池产业也在疯狂扩产增资。有报道称,近期几乎每周都有动力电池项目开工或行业投融资的消息传出。例如在过去的半个月时间里,力神电池在无锡锡山投资112亿元,建设动力电池基地;蜂巢能源科创板IPO获上交所受理,拟募资150亿元;天能股份方面表示,预计今年新增的4GWh产能将在11月底、12月初建成投产。

对此,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判断,预计最晚后年,全产业链将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当然,也有一些行业专家认为这种担忧是多余的,鉴于新能源汽车形势大好,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空间,并且实际上优质产能偏少,企业宣传中也存在一定的水分。

动力电池真的会出现产能过剩吗?相关部门与企业又该如何提前应对?“一方面,我们应当用全局的眼光看待当下的动力电池产能扩张潮,毕竟新能源汽车只是动力电池应用的场景之一,目前国内储能和出口市场同样处于上升期,对动力电池的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用现有的市场容量来衡量规划产能是否过剩也并不科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只要避免地方政府和国有资本的盲目投资与扩张,在市场的调节作用下,动力电池产能就不至于出现大量过剩。此外,管理部门在项目审批、银行贷款以及产业政策制定等环节适当进行弱化,就能有效避免动力电池行业出现产能过剩,至少不会出现低质产能的过剩。

产能是装车量10倍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中航锂电、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蜂巢能源、孚能科技等多家动力电池企业纷纷宣布新的扩产计划,规划新增产能已经超过1000GWh,是今年动力电池装车总量的10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主要新增产能以头部企业为主,并且投资规模都有所扩大,投资额动辄达上百亿。以宁德时代为例,2022年以来与其战略盟友至少公布了10个重大投资项目,投资总额近1600亿元。半年报显示,宁德时代当前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的产能为65.45GWh,在建产能为92.50GWh。今年8月,宁德时代发起了高达582亿元的定增,规划新增137GWh产能的项目。就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到2025年,宁德产能将突破600GWh,更有媒体称其规划产能已经接近900GWh。

比亚迪同样不甘落后,去年8月先后新增了无为弗迪、盐城弗迪、济南弗迪、绍兴弗迪4家电池公司。今年9月,广西东盟弗迪电池有限公司比亚迪10GWh混合动力电池及5GWh新型电池项目开工;11月,比亚迪弗迪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确定正式落地徐州经开区,项目规划投资100亿元。

二线动力电池企业同样加快了扩产步伐:欣旺达年内已投入至少533亿元加码动力电池生产,规划总产能达133GWh。前不久其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目前280Ah电芯生产线已实现量产,未来,公司还将根据客户的需求进一步扩产;中航锂电除了对江苏常州、厦门两大基地进行扩产之外,今年还接连宣布成都、武汉、合肥3个新基地的建设计划,扩增产能超过100GWh,根据中航锂电的规划,2022年产能将达到200GWh;蜂巢能源新增了遂宁、湖州、马鞍山、溧水、成都等地多个动力电池项目;赣锋锂电拟投资84亿元,在江西新余和重庆两江新区两地,建设年产15GWh新型锂电池项目;目前产能为28GWh的国轩高科,将此前2025年的100GWh产能目标调整为300GWh。

融资事件上百起

动力电池企业之所以如此大手笔地进行产能扩张,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资本市场的支持。在一级市场,仅在11月就有8家动力电池企业宣布完成融资;二级市场上,包括孚能科技等在内的14家动力电池领域上市公司,通过定增方式进行再融资,而这些上市公司的定增目的,几乎都是为了扩张产能。创投通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动力电池行业已发生投融资事件132次。从投资方来看,以头部动力电池企业为代表的产业方、头部财务投资机构以及政府引导基金,是出手较多的几大资方。

动力电池企业受到资本青睐,从正谋划于科创板上市的蜂巢能源身上就可见一斑。据悉,自2018年成立并完成种子轮融资后,蜂巢能源于2020年驶上了融资快车道,对外股权融资总规模超过200亿元。其招股书显示,蜂巢能源共有82名机构股东,仅在最近一年就新增了33名股东,其中包括国资机构四川能投、小鹏汽车、大族激光,以及鼎晖投资等。按照这批股东入股价格为14.23元/股计算,蜂巢能源本轮投后估值达到461.5亿元。根据蜂巢能源的发行计划,其拟公开发行公司总股本不超过25%的股份,拟募资150亿元。据此计算,蜂巢能源估值达到600亿元。

“动力电池下游市场需求明确,甚至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资本对这一领域也较为看好,因此动力电池在一二级市场都较为火热。”不过,深创投创新投资研究院研究员林玮表示,目前资方形成了共识,那就是尽管动力电池现在处在明显的上行态势,但接下来1~2年会迎来锂电行业的小幅下行周期。当然,从5年甚至更长周期来看,动力电池领域仍是较为确定的长期看好领域。

据统计,2022年内动力电池领域至少公布了75个投资计划,总投资金额超过万亿元,其中近半项目投资规模在100亿元以上。事实上,不止动力电池领域,上游产业链同样迎来了投资热潮,今年磷酸铁锂相关的24个新公布投资项目中,有21个项目公布了投资额,总计投资金额约766.45亿元,平均投资额约36.5亿元。

平均产能利用率将不足50%

高工锂电董事长张小飞在前不久举行的高工锂电年会上提出,随着近两年锂电产业的大幅扩产,新增产能将在明年集中释放,产能过剩成为大概率事件。据高工锂电测算,2022~2024年动力电池出货量将分别为490GWh、850GWh和1010GWh,但与之相对的,这三年电池厂商建成产能分别达到1000GWh、1550GWh和2200GWh,其中有效产能分别为800GWh、1200GWh和1600GWh,均明显超过出货量。“未来3年的产能过剩是结构性过剩伴随周期性过剩。”张小飞直言,结果很可能就是排名前十的供应商保持产能紧平衡,一线企业产能利用率维持在50%~60%,而11名以后的供应商产能利用率将长期低于30%,行业整体平均产能利用率很可能低于50%。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王子冬有同样的担忧。“截至今年10月,全国动力及储能电池产能规划已超过6480GWh(含海外),包括宁德时代、弗迪电池、蜂巢能源等超80家电池、汽车领域厂商的248个项目,其中并没有将SKI、LG、三星、松下等外资电池企业的产能计算在内。然而,产能扩张的同时,市场需求增速却未必能跟上。”王子冬认为,2023年中国本土市场的新能源汽车增速很可能会下降,随之而来的,就是电池供应过剩。基于此,王子冬判断,动力电池企业宣布的产能目标,主要出于竞争、宣传和争取地方优惠政策等考虑,不一定都能成真,存在很大水分。据他预测,2025年电池实际产能将会在1500GWh~1800GWh。

正如王青所言,衡量产能是否过剩要从多方面考虑,新能源汽车固然是动力电池的重要使用场景,但储能市场和海外市场也应当纳入考虑范围。

据悉,从2015年我国出口第一批锂电池设备开始,如今我国锂电池设备的出口已经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且保持着较好的增长势头。今年1~10月,我国动力电池出口量超100GWh,达105.3GWh。年初至今,宁德时代、欣旺达、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远景动力等企业相继宣布获得海外车企动力电池订单,合作签订周期以3~5年为主。如此看来,海外市场很有希望成为消化产能的一个重要出口。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储能市场。2021年我国新增储能项目146个,其中,锂离子电池储能120个,预计到2025年我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量或将达到40GW,2030年我国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110GW。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储能电池出货量达48GWh,同比增长167%;预计2022年装机量超90GWh,同比增长88%;2025年将超过324GWh。有机构指出,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保持高速增长势态,未来3年年均增长率或将超过50%,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需求将达到500GWh。

“国内汽车市场需求、海外出口加上储能市场,均处于上升期,对动力电池的需求自然也在不断增长。”王青指出,由于市场自身也具备调节能力,因此产能过剩的判断值得商榷。

谨防地方政府和国资推波助澜

不过,在王青看来,无论是从动力电池企业新建的项目数量来看,还是就投资的总金额而言,当前动力电池产业确实存在过快扩张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尤其应当避免的,是地方政府单纯为宣传经济或工业转型,在无法招揽整车项目后,退而求其次选择动力电池的招商引资行为。”王青指出,在当前各地政府鼓励和支持的项目规划中,基本都包含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有的地方不具备整车项目落地条件,就将动力电池作为重中之重。

有业内人士指出,不少地方政府为鼓励电池项目落地,甚至放开了准入门槛,为动力电池企业四处扩张推波助澜。例如动力电池行业的龙头企业宁德时代,今年与包括江苏、四川、江西、上海、厦门等在内的多个地方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数量之多,令人咂舌:今年2月,宁德时代与广东省政府签署合作协议;7月14日,与宜宾市政府签署全方位深化合作协议,携手共建宁德时代西南总部、生产基地、产业生态体系、国际培训中心、新能源学院和新能源产业基金;8月18日,宁德时代与上海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上海落地全球创新中心及国际功能总部、未来能源研究院、高端制造基地等相关项目;9月13日,与宜春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将共建投资总额135亿元的新型锂电池生产制造基地项目。同时深耕产业链上下游,与宜春市矿业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并与合众新能源汽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另一个值得警惕的是国有资本的加入。”王青直言,如果是民企或外企投资动力电池领域的话,基本会进行一系列的调研与思考,从而做出理性判断,但国有资本的预算约束相对较少,比民企和外企更容易出现冲动投资,从而进一步加剧动力电池产业的扩张速度。例如前不久孚能科技披露的定向增发结果显示,拟募集资金33.18亿元,发行对象最终确定为3家广州市国资委下属公司。而随着地方国资企业入局新能源动力电池赛道,市场对动力电池企业也开始给予更高的关注度,很有可能引发其他资本的跟投,从而推动动力电池企业加快新项目建设的进程。

引导出口?加强约束

王子冬表示,动力电池产能过剩给产业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将是市场整合,大规模供应经验不足的二三线电池生产企业可能会出现供求失衡状况,部分企业因产能利用率低还有可能被兼并重组。“届时,电池企业间拼的将不再是产能优势,而是技术,通过技术进步将动力电池成本进一步降低,使电池的可用性得到扩展很关键。”王子冬还建议,电池企业应加速出海,与国外整车企业形成联合关系,这样不仅有利于解决产能过剩,同时也迎合了产业链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在王青看来,为避免行业的不理性和过快扩张,应当对国有资本的投资行为进行一定约束。“当然,并不是说要求投资一定有回报,但对于投资行为至少应当拥有足够的理由,以及一些动态调整的预案。可以采用类似‘对赌’等形式,一旦投资失败次数或总额过多,归类于决策失误,从而对个人的调任升职产生一定影响,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国有资本的盲目和冲动投资。”此外,王青建议,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动力电池生产其实碳排放量并不少,相关部门也应当适度提高相应的环保要求与标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当前的过度扩张行为。

业界对于产能过剩的担忧不无道理,管理部门可通过政策调整对企业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例如在相关项目审批、银行贷款以及制定产业政策方面,弱化对动力电池扩产的支持力度。不过,在这一过程中也需避免“一刀切”,应允许有技术和能力的企业进入或扩张。

有意思的是,在业内人士纷纷提出对产能过剩担忧的当下,动力电池企业都对自己的产能消化能力充满信心,即便是刘金成所在的亿纬锂能,也处于产能持续扩张的过程中。究竟谁是不惧过剩挑战的优质产能,只能最终交由市场来检验。

原标题:动力电池产能过剩之辩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中国汽车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