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条道路纵横交错、幢幢高楼鳞次栉比、项目建设热潮涌动、暖民心行动持续增进、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干事创业热火朝天……寒冬时节,行走在皖东大地,目光所及,尽是一幅幅热气腾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
从实现“开门红”到迈向“季季红”再到冲刺“全年红”,滁州风雨无阻、破浪前行,交出了一份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单。前三季度,滁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均居全省第3位,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省排名实现“3个第一、3个第二”,经济运行评议连续三个季度位居全省第一、营商环境评议连续两个季度全省第一、暖民心行动满意度居全省第一。
按下有效投资的“快进键”,跑出项目建设的“加速度”,筑牢稳增长的“压舱石”
滁州市把实体经济作为着力点,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深入实施“双招双引”质量突破年、有效投资攻坚年行动,全力以赴稳投资、稳增长。深化招商手法打法步法“关键招数”,围绕“顶天立地”的大项目、“高新精尖”的好项目,集中力量开展项目攻坚。1至10月,滁州市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11个、超年度目标2.8%,项目从签约到升规实现全流程闭环服务。天合光能、中润高效光伏电池、亿晶光电等一批批大项目好项目纷至沓来,为滁州发展厚植动能、奠定基础。
近日,总投资超百亿元的国轩新能源(滁州)高端制造基地项目举行开工仪式,该项目将进一步提高新能源产业拉动和吸附能力,带动上下游企业来滁投资,加快形成产业聚集,构筑更完备的滁州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为滁州市打造千亿级绿色能源产业、实现“双碳”目标注入新动力。
今年以来,滁州市累计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82个,18家团队获批省级团队扶持资金立项,6个团队项目获省兑现业绩奖励2800万元,4家团队企业进入辅导上市期;院士工作站总量达到12家,居全省第3位;国际科技合作基地9家,居全省第3位;滁州市累计建成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07家。
推深做实八大产业链链长制,不断做做优做大实体经济,加快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滁州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光伏、半导体、汽车、新能源电池、医疗器械、智能家电、新型化工、食品等八大产业链链长制,实行“一套班子、一支基金、一个协会、一个研发平台”的模式,加快编制八大产业发展规划,创新开展“党建聚链助企发展”行动。
今年1至10月,滁州市新招引八大产业链亿元以上项目319个、占新招引亿元以上项目数的77.6%。八大产业链以前所未有之势爆发出势不可挡的力量,让滁州在全面加快现代化新滁州建设的新征程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步履更加坚实、信心更加坚定。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抓实“百亿小岗”创建,打造乡村振兴的典范
近年来,小岗村初步形成了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农产品加工为核心,旅游、培训教育、农村电商并驾齐驱的三产融合发展格局。
改革,是滁州的一面旗帜,深化农村改革更是为乡村全面振兴增添了不竭动能。滁州坚持抓小岗促滁州市,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等3项整市试点稳步推进,在全国首创“宅改贷”,累计颁发房地一体证42.7万宗,有效盘活闲置宅基地(农房)4200多宗,滁州市农村承包地流转率提高到55%。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去年50万元以上强村占比达22.8%。
滁州市各县(市、区)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产业体系,壮大乡村产业,实现产业兴旺。2021年,新增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0个,发展优质专用粮食837万亩,“稻虾共作”面积达100.5万亩,“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总数达1046个,总投资130亿元的上海光明食品集团奶牛养殖和乳制品加工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天长市获批创建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以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保障和改善民生,让老百姓的笑容成为滁州最美的风景
从2015年开始,滁州市庄严承诺,每年为市民办好十件实事,并写入该市《政府工作报告》。言出必践,从开工建设市图书馆新馆,到如今络绎不绝的读者在这座精神粮仓里驻足品尝;从完成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到如今各类小区整修一新、设施俱全,群众怡然自得在自家门前徜徉休憩……
实施的十项暖民心行动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一个个数字、一项项举措、一张张笑脸的背后,都是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见证了滁州高质量发展新画卷的奋进与豪迈。
原标题:滁州:与强者竞争 跟快者赛跑 向高处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