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转型大趋势下,光伏产业正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业内预计,到2030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需要达到1500GW~2000GW,且连续安装30年,才能对全球能源转型形成有效支撑,进而为实现全球碳中和奠定基础。这一装机规模相当于2021年新增装机量的10倍。
从制造端看,中国光伏产业已经“领跑全球”,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和保供的关键力量。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从硅料、硅锭/硅棒/硅片、电池片/组件、逆变器到光伏产品应用等全球最完整的全产业链。到2021年底,我国光伏产业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在全球产量占比均超过70%。
从“受制于人”到“全球领先”,光伏产业已成为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一张崭新名片。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工业增加值3.9%,而光伏制造业增加值40%。”12月1日,在2022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介绍说。
不过,在强劲的发展势头之下,我国光伏行业亦面临“成长的烦恼”——扩产狂热、竞争加剧,供需错配,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贸易壁垒。
光伏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专精特新”企业逐年增长
作为绿色低碳能源,在“双碳”目标引领和全球能源转型大背景下,光伏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今年1至10月,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已经超过2021年全年。”王勃华介绍说,当前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量已经创下历史新高。
王勃华指出,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将是未来电力供应的主力军,2022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预计为85GW~100GW,全球光伏新增装机约为205GW~250GW。
旺盛的市场需求驱动制造端强劲增长。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光伏制造端4个主要环节产量同比增长均超过40%。其中,多晶硅产量55万吨、同比增长52.8%,硅片产量236GW、同比增长43.0%,电池片产量209GW、同比增长42.2%,组件产量191GW、同比增长46.9%。
光伏应用市场迅猛发展。前三季度,全国光伏新增装机5260万千瓦,从新增装机类型看,集中式光伏电站、工商业分布式光伏、户用光伏占比分别为32.83%、35.63%、31.54%。从新增装机布局看,装机占比较高的区域为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分别占全国新增装机的30%、25%和19.1%。
与此同时,光伏产品出口再创辉煌,呈现量价齐升态势。2022年1至10月份,光伏产品(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总额约440.3亿美元,同比增长90.3%,创历史新高;光伏组件出口量132.2GW,同比增长61%。从光伏组件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来看,组件出口额同比增长85.8%,传统光伏应用市场保持旺盛需求。欧洲对光伏的需求攀升,出口到欧洲市场的份额超过一半。出口到西班牙、德国、波兰的市场份额增长明显。南美市场中,巴西对光伏的需求旺盛。
我国光伏行业得以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取得亮眼的发展成绩,并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主力军,与持续的技术创新密不可分。王勃华介绍说,今年1至11月,我国光伏晶硅电池实验室共计刷新效率纪录11次,其中,8次为N型电池技术,最高效率为26.81%。
近日,据德国哈梅林太阳能研究所(ISFH)最新认证报告显示,隆基绿能自主研发的硅异质结电池转换效率达26.81%,成为目前全球硅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最高纪录,不分技术路线。这是继2017年日本公司创造单结晶硅电池效率纪录26.7%以来,时隔5年诞生的最新世界纪录。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专精特新”企业也开始涌现。
王勃华介绍说,我国光伏行业“专精特新”企业逐年增长,截至今年11月,已有87家企业获得“专精特新”称号,主要分布在电池片、逆变器、光伏玻璃等领域。
地方争相打造产业链集群
光伏产业主要包括光伏组件的制造、安装、调试、运营以及并网发电等过程。
在光伏制造主产业链中,有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几个主要环节。而其配套产业还包括逆变器、胶膜、边框、支架、线缆、储能蓄电池,乃至生产设备、系统集成、后期运维检测等各环节,拥有庞大的产业链。
光伏良好的产业链带动作用,也引得不少地方争相布局。在光伏装机目标等规划之外,产业制造配套项目也成为多地发展的重点。
江苏是全国光伏制造大省,集中了全国一半左右的重点光伏制造企业,涵盖从硅料、电池、组件到系统应用的全产业链。江苏在“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中就提出,提升优势产业链竞争力。要立足该省制造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支持重点产业链强链补链,巩固提升包括特高压设备、晶硅光伏等在内的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到2025年,形成10条以上综合实力国际一流的卓越产业链。
安徽省则在其“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造强省建设)规划之中提出,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光伏产业链集群。
该规划提出,构建以合肥、滁州“双极”为引领,蚌埠、六安、芜湖、马鞍山、宣城、安庆、阜阳、淮南等地特色布局、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培育上下游联动、产研用协同的良好发展态势,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光伏产业链集群。
河南省则在其“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中提出,在新能源方面,完善光伏材料到电站的产业链条。提高高性能光伏硅材料供应能力,积极布局电子级高纯度试剂、光伏组件等配套项目,积极推进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打造“材料—组件—电场—应用”产业链。构建智能光伏产业生态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与光伏产业深度融合,鼓励特色行业智能光伏应用。
而在省级规划之外,不少地市也根据各地情况,积极发力。
今年4月,江西上饶就提出,“十四五”末打造国家级光伏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全面建成“世界光伏城”奠定基础。
宁夏银川则提出,“十四五”期间,将聚焦光伏硅、蓝宝石、第三代半导体、石墨及石墨烯材料、储能电池及储能材料等重点领域,着力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建成全国光伏材料新硅都。
浙江嵊泗明确,鼓励发展智能光伏产业,重点培育发展新一代高效太阳能电池组件、智能化光伏生产设备等光伏电站配套产业,提升配套部件供应能力,积极发展高效光伏材料、零部件与装备产业,提高光伏产品和装备本地配套率,持续降低光伏发电成本。
合肥市“十四五”光伏产业发展规划则提出,要建成世界一流光伏制造基地和创新应用桥头堡,全面打造“光伏第一城”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光伏产业集群新高地。
12月5日,在公开征求意见11个月后,深圳市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若干措施》。政策着眼于从资金、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对光伏项目建设进行全链条支持。其中提到,培育光伏产业和骨干企业,努力形成一批光伏制造、运维龙头企业。
这仅是各地布局光伏制造的一个缩影。扩内需、促投资、稳增长,光伏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角色愈发突出。
激烈竞争“前所未有”
在强劲的发展势头之下,光伏制造所面临的竞争环境也日趋激烈。更值得关注的是,竞争不仅来自国内,也来自国际。
“今后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就是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且是前所未有的。”王勃华说。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初至2022年11月,我国光伏规划扩产项目超过480个,其中部分项目为分期建设,未来将视市场变化情况择机启动(项目能否最终落地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在王勃华看来,竞争来自国内和国外。一方面,国内光伏产业呈现出狂热扩产和跨界现象;另一方面,大国之间光伏制造端的竞争正在加剧。
王勃华说,目前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将发展新能源制造上升到政府层面,而且有目标、有措施、有步骤。这些国家和地区不仅支持本土企业制造,而且设法掣肘中国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美国、欧盟和印度。这应该引起行业的密切关注,在技术创新层面更加努力。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曹仁贤直言,我国光伏行业还面临着诸多问题、痛点和挑战,阶段性的供需错配、部分供应链价格急剧震荡、光伏高比例接入带来的消纳难题、储能的强配、新能源用地、地方保护,以及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贸易壁垒,都是实现“十四五”光伏装机目标中需要克服与解决的现实问题。
曹仁贤表示,在这复杂形势下,为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建成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的现代能源体系,呼吁全行业凝心聚力、创新创造,用更长远的眼光、更广阔的格局、更包容的姿态保持上下游协同发展,共同抵御供应链的风险与挑战,主动布局价值链高端环节,推动产业链和供应链转移,确保新形势下光伏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行业应尽快回归“以技术创新推动降本增效”的主航道,企业深度参与关键技术攻坚,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加速构建光伏、储能并重的新型电力系统。
原标题:2022光伏产业链齐发力 持续推动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