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 正文
 
昔日首富被带走?光伏巨头,黯然落幕!
日期:2023-01-20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sy_sunmengqian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近日,沉寂多年的昔日首富——李河君,再度进入了公众视线。只不过,不是东山再起,而是传已被公安带走。

种程度上,李河君也算是一代枭雄。其白手起家创立的汉能集团,曾一度成为全球最大的民营水力发电企业、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

2013年,汉能薄膜在港上市,一时风头无两。2015年,李河君以1600亿身价,力压马云,成为中国首富。

可也同样是2015年,汉能薄膜却被强制停牌,私有化退市。而后更是身陷欠薪风波、诈骗疑云。

回望汉能集团的故事,或多或少,带着一些唏嘘和遗憾。

01

成也关联交易


汉能集团的薄膜太阳能,曾在光伏电池行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成功了,其地位绝不会亚于今日的隆基绿能(601012)。

事实上,薄膜电池和隆基选择的单晶硅电池,都曾是一种比较前沿的技术路线。彼时,市场主流还是多晶硅电池。

大家都知道,与多晶硅电池相比,单晶硅光电转换效率更高,只不过曾经成本也更高,所以很长时间一直没有得到推广。

而薄膜电池则正相反,其光电转换效率偏低,但优势是成本也低。而且,薄膜电池,顾名思义,就是薄且柔软,理论上适用性要更广。比如,汉能就曾推出过太阳能发电纸、发电包、户外用品、太阳能房车等多种产品。

如果说,隆基选择的是攻克单晶硅的高成本,那么李河君选择的就是靠薄膜电池的移动能源性质,掀起一场能源革命。

只不过,这样一个新事物,要技术没技术,要产品没产品,要市场没市场,怎么干?

研究一下汉能集团的业务模式就会发现,李河君就是一个大胆的赌徒。

1、技术层面,并购

汉能先后并购了德国的Solibro、美国的MiaSolé、Global Solar Energy和Alta Devices公司,从而一跃成为了全球技术最先进的薄膜太阳能企业。

2、产品层面,自建

从汉能薄膜财报来看,其第一大主业,就是建薄膜电池生产线。但并不是给自己建,而是把产线主要卖给了自己的母公司——汉能控股。

2010、2011年,汉能薄膜曾与汉能控股签订了两份主销售合同。合同总金额分别高达258、612.7亿港元。

那么,汉能控股的钱从哪来?采购的生产线要建到哪去?

从公开资料可知,汉能集团曾在全国多地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生产基地。参考政府PPP项目的合作模式来看,生产基地大概率是汉能和地方政府各出一部分资金,另外凭借政府增信,还能够对外融资。

在这个过程中,汉能集团既解决了资金问题,又把生产基地建到了全国各地。

3、市场层面,自销

但是,在这个尚待培育的新兴市场中,生产基地生产出的产品,卖给谁?

根据汉能薄膜公告,汉能集团将会向汉能薄膜供应太阳能组件。也就是说,生产基地产出的组件,又卖回给了汉能薄膜。

而汉能薄膜采购组件后,则会进一步向下游延伸,用以开发、运营薄膜发电项目和应用产品。

完整梳理一下,汉能集团薄膜太阳能的整体业务模式,大概就是这样(↓)。

这个模式能否行得通,本质取决于下游延伸环节,是否有足够大的市场需求,承接生产基地的产能。如果没有下游市场,那基本就是在自己跟自己玩。

2013年,汉能薄膜关联方收入占比90%以上。可见下游几乎没有收入。

不过2014年,汉能薄膜收入同比增长了193%,毛利同比增长了109%。据其年报介绍,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出售了5座光伏电站项目。当年,独立第三方收入占比已达38%。

从这组数据来看,汉能集团的薄膜太阳能,似乎真的在向好发展。

02

败也关联交易


然而2015年,汉能薄膜乃至整个汉能集团,都迎来了当头一棒。

在汉能集团的业务模式下,上市主体汉能薄膜,采购组件、销售生产线,都严重依赖母公司及附属公司。

鉴于此,2015年6月9日,香港证监会发出函件,关注其持续经营能力。而后,汉能薄膜暂停/终止大部分关联交易。并且,股票被强制停牌,长达4年,直至2019年私有化退市。

就这么轻飘飘几句话,对整个汉能集团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

首先,对于汉能薄膜来讲,不能再向集团买组件,也不能再卖产线。2015年,汉能薄膜实现的关联收入,从上一年度的59.6亿港元,下跌至6600万,几乎全军覆没;

另外,因不能正常展业创造收入,汉能薄膜过往形成的79亿商誉,瞬间清零。综合导致,2015年汉能薄膜巨亏122亿;

其次,比起汉能薄膜,汉能集团层面的冲击,恐怕更甚千百倍。

暂停向集团采购组件,对汉能薄膜而言,只是失了一个供应商。但对集团生产基地而言,则是失去了重要、甚至唯一的销路。

前面,我们曾分析过,汉能集团的生产基地,是和地方政府合资建立的,而且,借助政府增信,想必还拿了不少社会融资。

如今,基地已经建了,产线也买了,钱也花了,但是产品卖不出去,如何回款?没有回款,如何还债?

尤其是,上市主体汉能薄膜,已经被强制停牌。大厦将倾,谁还敢继续借钱给汉能?

根据汉能薄膜年报披露,截至2015年底,汉能集团尚未归还的25亿港元欠款,都已无法偿还。

而汉能薄膜,本就身陷关联交易泥潭,迟迟不能复牌。如今,关联方欠款又无法收回,复牌更加无望。甚至,当初决定进行关联交易的管理层,都被证监会提出,取消5名董事资格。

生产基地方面,当初出钱的地方政府、国资、以及各种资金方,如今也全成了债主。

山东禹城、山西太原、四川成都、江苏淮安盱眙(xū yí)县、浙江湖州长兴县等多地政府和国资,都启动了对汉能集团的诉讼追讨程序。

2022年4月,辽宁营口的一则招标公告,甚至提到汉能子公司(东泰高科)及关联公司,涉嫌合同诈骗。毕竟,资金没了,项目黄了。站在政府的角度来看,就是被骗了。

失败的汉能集团,就像那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03

未战先输,光辉落幕


整理资料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汉能由盛转衰,问题到底出在哪了?

客观来讲,即便没有后来的关联交易限制,汉能也不一定就会成功。毕竟薄膜太阳能始终具有光电转换效率低的局限。尤其是在隆基将单晶硅电池成本降下来,性价比提上去之后,薄膜能否有一席之地,无从知晓。

但至少,汉能还有一搏之力。而不是当下这样,未战已输。

那么,是汉能的关联交易模式,从一开始就错了吗?

可对于一个要啥没啥的新行业而言,不靠关联交易,又如何起步?降低关联交易占比,本就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那难道要怪监管层,不该管制关联交易吗?显然不可能。

站在中小股东的角度来看,汉能薄膜这种上下游全依赖母公司的模式,想要利益输送、财务造假,实在太过容易。

甚至于在汉能集团过往的经营中,资金具体流向了哪里?是不是真的都用在了经营上?这点恐怕都没人能保证。

监管层质疑公司的独立性,质疑持续经营能力,一点问题都没有。

只是有一点,汉能薄膜的关联交易,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既然已经成功在港交所上市,为何时隔两年才受关注?

这个答案,或许与汉能薄膜离奇的股价不无相关。

据悉,上市两年内,汉能薄膜股票总在尾盘10分钟出现飙升。为此,也有声音质疑李河君涉嫌操纵市场。

于真假,无从判断。

但这种离奇走势,必然有利益集团从中获利。也许真的是汉能内部人员,也许只是某个投机的第三方,与汉能无关。而这,很有可能成了监管趋严的导火索。

或许,汉能不是败在了关联交易,而是败在了资本运作手里。 

原标题:昔日首富被带走?光伏巨头,黯然落幕!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星空财富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