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最近宣判了一个案子,一审判决被告某化纤公司支付给原告某新能源公司(被告屋顶上的光伏电站的投资商)电费及逾期违约金10万余元。
在动辄投资上亿的光伏行业里,这样一个小官司,没有引起人们更多关注,似乎也不足为奇。
不过,在这个据称是“全国首例分布式光伏屋顶电费纠纷案”的小小官司背后,却隐藏着清洁发展机制设计方面的大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清洁发展所需要的庞大资金,究竟该由谁来买单?
不知道是否有人想过,浙江金华这家新能源公司收不回电费的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
更进一步来看,国内众多的清洁能源投资者,为什么会接连遭遇着限电、补贴拖欠等无奈局面?
在承担了清洁能源的高额成本并为节能减排做出巨大贡献后,这些清洁能源的投资者们,却还要面临着收不回投资的“市场”风险。这是多么尴尬、多么悲情的一个画面。
巧合的是,就在巴黎世界气候大会开幕的同一天,“一场前所未有的惊天雾霾,向北京城席卷而来”。这使得原本遥远的国际政治议题,一下子成为了普通民众不得不关注的生活难题。
最让人费解的是,为什么我们为清洁发展所承担的成本越来越高,但环境污染似乎却越来越严重。
一边是人人掏钱买单,且不断上涨的可再生能源附加;另一边却是类似浙江金华这样的清洁能源投资者遭遇的赖账风险,以及越来越大的清洁能源补贴资金缺口。
这其中,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是我们每个人所付出的成本还不够?还是目前这种机制本身就存在着设计缺陷?
也许,我们该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竟谁才更应该为清洁发展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