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
2022年,全国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8741万千瓦(87.41GW),累计装机达到3.926亿千瓦(392.6GW)。放眼全球,新增装机容量预计超过260GW。总体看,这一数据符合行业内“年末集中发力”的预期,也让更多从业者对2023年全球新增市场规模保持期待。
注:按照行业习惯,本文中全球装机规模采用直流侧数据,
国内装机采用交流侧数据。
全球新增装机350-400GW,其中国内100-120GW
未来数年,全球能源供应仍然偏紧。考虑到近年来极端气候现象频繁,对化石能源的开采必须更加克制,绿色低碳的可再生能源成为刚需。事实上,在全球“碳中和”的要求下,无论考虑经济性还是环境效益,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都是首选。除中国本土外,欧洲、美国、印度、拉美也将是光伏重点市场。
中电联预测,到2023年底全国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4.9亿千瓦左右,即新增装机1亿千瓦(100GW).对此我们认为,在各地“十四五”规划和相关电力投资企业的推动下,国内市场将全面提速,100GW只是基础目标,可能达到120GW。
地面电站重新占据国内50%以上新增装机
一方面,部分大型基地项目受之前产业链价格影响,暂缓开工建设,如今已重新启动,预计2023年开始集中并网;另一方面,根据国资委要求,到2025年,中央企业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50%以上,部分央企距离这一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在项目开发方面会加大投入,集中式电站无疑是最快捷的选择。
分布式市场重心南迁,全额上网可能受限
据报道,部分地区开始限制分布式项目并网,或在春节假期等用电低谷时段要求新能源调峰,以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山东、河南、河北三大市场的增速放缓,特别是自用比例偏低的工商业项目、全额上网类户用光伏受到抑制,而用电需求旺盛的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分布式依然保持活力。
多晶硅先涨后跌,四季度低于80元/kg
到2022年底,多晶硅年化产能已接近120万吨,到2023年底可能再增加一倍,形成结构性过剩,推动硅料价格下降。即使考虑到部分新产能爬坡需要时间,部分尚未开工的产能延后建设,减少市场供应,但无论怎么算,全年产出一定远超市场需求。近期多晶硅价格出现反弹,可以看作上下游的最后博弈,预计很快就将分出胜负,到四季度硅料产能严重过剩时,成交价很可能低于80元/kg,带动全产业链价格下跌。
组件市场再洗牌,年度低价或跌破1.3元/W
前不久索比光伏网&索比咨询通过调研推出了2022年中国光伏组件企业出货量榜单,预计将在今年4月进行补充调整。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看,除了隆基、天合、晶科、晶澳这“四大天王”,至少还有4家准一线企业提出了30GW以上的出货量目标,榜单中11家组件企业出货量目标超过400GW,这已经是乐观情况下全球组件需求的总和。
组件不能卖到火星上。毋庸置疑,2023年,组件市场将迎来新一轮洗牌,龙头企业要争取更高市场份额,二三线企业要提高开工率,保住现金流,老旧产能要榨干最后一滴血,价格战不可避免。对组件环节而言,上游环节降价带来的利润,能留下多少,将成为新的未知数。预计p型组件全年低点价格将达到1.3元/W甚至更低水平,一体化与专业化之争也将持续。
n型市场占比超过20%,年底或与p型同价
据统计,2023年,全球电池、组件产能都将超过650GW,其中新增产能几乎全部为n型,对p型产品的替代已全面加速。考虑到电池环节非硅成本稳步下降,结合近期主要招投标行情看,同一企业n型TOPCon组件与p型PERC组件的价差基本不超过5分/W,部分企业可以将价差控制在3分/W以内,年底有望实现同价;HJT组件与PERC组件的价差目前还在0.1元/W左右,年底也可能控制在5分/W以内。
从发电系统角度看,n型组件凭借更高双面率、更低温度系数、更低衰减等特点,可以带来更低BOS成本和度电成本,预计全年销量60-70GW,在“十四五”时期完成对p型产品的迭代。
下游难有暴利,储能迎来利好
更低组件价格、更高发电量,是否意味着电站投资企业走上巅峰?我们对此持谨慎乐观态度。从以往的经验看,每当电站开发、投资环节即将迎来超额利润时,上网电价(交易电价)都会打折,开发成本也会增加,分掉这部分利润。预计当组件价格低于1.5元/W时,各地对新能源配储能的要求(比例、时长)将进一步提升,利好相关企业。此外,土地、税费等成本也可能增加,部分地区还可能提出“产业换资源”的诉求,投资收益大概率维持在稳定水平。
原标题:分布式重心南迁、组件市场再洗牌,光伏行业七大预测